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郭子光,男,1932年生,原籍重庆市荣昌县。早年秉承家学,悬壶乡里。1962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留校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987年晋升教授。现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带徒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顾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顾问。曾任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成都中医学院学报》常务编辑、兼《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八家杂志特约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海外联谊会养生文化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委员会常务委员、成都军区总医院中医顾问等职。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著、主编医学专著10种,参与编写著作20余种。多次应日本、韩国等国及台湾地区医界邀请讲学、交流临床经验。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创新的方针,不断拓展中医学术领域,探索中医发展之路,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和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 他主讲《中医内科学》《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养生康复学》等课程,强调有论、有例、有案、有方,使理论紧扣临床。培育研究生以“三能”(能讲、能医、能写)为目标。还汇集多年研究成果与经验写成《伤寒论专题讲座资料》和《中医内科专题讲座资料》供研究生学习和运用。作为第一著者编著 《中医康复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在全国率先开掘中医康复学科领域。主编《中医各家学说》协编教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以“全面、系统、独特、实用”为编写原则,源流并重,使教材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还主编了成人教育《中医各家学说》本科段辅导教材(成都中医学院自考办公室,1995)及本科选修教材《中医养生康复学》(成都中医学院基础部,1988)等。其学术思想和成就已编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继承——成都中医药大学专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荣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 在临床上,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辨证特点,突出中医特色。认为分科过细易割裂中医的整体观念,所以临床涉及面广,尤对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经、泌尿系统疾病和外感内伤发热等疑难病症有丰富经验,发表过大量文章。如从气虚血瘀论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提出十步康复程序;从阳虚气弱、血瘀水滞论治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从肝脾肾论治贫血、血小板疾病;运用“久病入络”学说治疗慢性血管疾病、神经性疼痛、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炎;运用“脏为阴、腑为阳”学说治疗泌尿系结石;运用“攻邪已病”学说治疗多种癌症;“寒温结合”治疗外感内伤发热和其他疑难病症,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并已编入《名医名术精华》(重庆出版社,1992)和《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其学术经验整理还被列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郭子光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课题,加以深入研究。 他在理论探讨、文献整理与实践研究等方面,颇多创意。如在所著《肺结核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提出“三因鼎立”说,而形成下述发病公式:原因+诱因+素因 疾病。在其编著《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一书中,提出“病理反应层次”说,以此阐释伤寒六经证治规律。台湾启业书局曾两次印行,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曾将该书作为教材使用。作为第一主编的《现代中医治疗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1版,2002年第2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1997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在书中认为“病证结合”诊疗的充实与完善是中医临床医学现代化的标志与趋势,总结出“病证结合”的四种形式和七个一般治疗原则与步骤,贯彻全书。为临床诊治少见病症提供参考,主编了《中医奇证新编》(湖南科技出版,1985)。鉴于“科学无国界,能容则大”,主编了《日本汉方医学精华》(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介绍日本汉医界运用中医药的特色与优点。他长期关注中医发展战略,并从研究中医学术危机入手,探讨其发展趋势与对策,发表“论中医学术发展的大趋势”(山东中医药杂志,1995年1月,《新华文摘》予以摘登)等多篇论文。目前的研究方向,一是做好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包括经验的整理、总结和临床指导;二是冠心病介入或手术后在阻塞问题,以及扩张型心肌病和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问题;三是癌症的中医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