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中医学习
学习中医的经验体会
来源:响石潭 日期:2009-09-06 08:59:05 标签:
其实现代的中医,能真正区别得出30多种脉的恐怕寥若晨星,但这么多脉如果用六大类来统领则好办得多,而且用此分类能基本上应付临床。哪六类?浮沉迟数虚实,当然再进一步,结代脉、弦紧脉都比较容易区别得出。脉无非从位置高低、大小、长短、形状来考察的。慢慢体会就会的。我没有师傅教我把脉,我就慢慢琢磨书本的描述,并且找一些老中医看过的病人或者孕妇,病历上写什么脉我就要求病人给我一个机会按一按加以体会。我就这样偷师学会切诊的。不过现在的医师切脉只按左右手笼统描述,而不象蒲辅周分得那么细(六部位),我想蒲老的办法是不错的,可以鉴别到各个脏器情况。 对于药学: 其实现代出版的临床中药学,对不同种属的同一种药(比如人参、牛膝)是有分别介绍的。我看的颜正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药学》(厚1000多页),就分别对几种参的不同功用作了介绍,而且每味药后附有现代研究的化学分析成分以及引用一些杂志上介绍的新用途和不良反应及其预防。该书再版过但销量好现在找不到了。我买的是第一版当时(93年左右)才40元,后来97年左右再版涨到80元。如果现在再版恐怕要120元以上。该书本人认为编得非常好,因为它对一些要药作中肯的评价,这些“要药”(读书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往往是某个证的特效药,我用过非常灵验。另外朱良春的用药经验非常多,可买一本《朱良春用药经验集》看。 对于用药量: 中药用量多少,应根据各人体质和病种而定,一般体质弱、脾胃功能及消化能力差的人宜量小,反之宜量多。急重症宜多,慢性病宜少。我常对慢性病的人开中药嘱其打成药末,用开水搅匀放锅内蒸几分钟待温饮。既节约药材资源,又节约病人的钱,而且由于吸收全面疗效特别好。象肝病、糖尿病的人,我都如法炮制,一般每天药费才一元钱左右。我治的糖尿病人吃中药粉,大概四十元左右就能使血糖恢复正常,维持稳定每个月约需40元左右。对于高血压,一般花300元~1000元左右饮中药茶就达到根治(西医认为高血压不可逆完全是放屁,我治的高血压病人没一个不根治的,当然有的病人需要饮中药茶一二年)。张锡纯治热病用石膏剂量少则二两多则八两,其实完全没这个必要,特别是太阳太阴合病的,用石膏量多往往会致腹泻,只能用少量并加藿香、桂枝等温脾、健脾药才好。我在南方用石膏30~40克捣成细末,不必先煎,疗效比不捣末先煎好十倍。因为石膏等矿物类药很难煎出有效成分,必须捣末才行。现在的药店不讲究药材加工,影响了中药的疗效。比如盐知母、盐杜仲,加盐炒过就不一样,因为盐有引药入肾经的作用。 对于处方的变通: 会否变通首先就在于你对该药方是否研究透彻了。每条经方或时方,所描述的证候群是比较多的,如果你不仔细分析其组方的用意,就不知其中奥妙。象治表寒里热的麻杏石甘汤,无非是麻黄解表寒,并与杏仁配合止咳平喘,甘草也有止咳平喘作用,石膏清里热。如果兼有咽喉炎,那肯定要加射干,有一张方不是麻黄射干汤治喘的吗?所以加射干比加其它利咽药好,因为这是药对。又还得加桔梗,因为有一张方是甘桔汤(甘草桔梗)专治少阴咽喉病的,而且加桔梗还有宣肺止咳作用,一举两得。组方我认为应该尽量利用古方的主药对(比如麻黄与射干、银花与连翘、桑叶与菊花、龙骨与牡蛎、柴胡与黄芩、旋覆花与代赭石、生姜与半夏等等,这些药对往往在方名中呈现出或者是药方中的主药),并且要考虑将经方或时方二三个组合成新方才好。比如我治痰湿血瘀型肝硬化就用六君子汤加生脉饮加下瘀血汤,三方组合成一方;又比如治气血虚失眠可考虑用甘麦大枣汤(小麦改成麦芽,虽同一物而麦芽偏温兼开胃)加酸枣仁汤(知母用少量,一般3、4克)再加太子参、夜交藤,往往二三剂即收奇功。 组方各味药量用多少,没必要套用古方的比例,因为各人寒热虚实不同。比如前述甘麦大枣汤为什么要将小麦易麦芽就是因为气血虚的人往往不受寒凉,此时用温药总体要比用寒药大才能使整个处方呈现出病人所需要的温性(知母用少量也即此用意,既不破坏经方原有组合又要兼顾性味所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