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给我留言 | 地图 | 日志 | 帮助
母校近况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简介
来源:响石潭 日期:2010-03-23 13:11:24 标签:成都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正式成立于1995年,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管理部门之一。学院现有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医史文献学等5个中医学科和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医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6个西医基础学科为依托而建制的14个教研室。学院拥有1个基础医学院教学科研实验中心,仪器设备价值超2000万元,下辖中医诊断、中医药与病毒防治、机能、病理、解剖等实验室和电子显微镜室,其中中医诊断学实验和中医药与病毒防治实验室是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此外,学院还设有中医遗传学、中医心理学、中医营养与养生学等4个研究室。

  学院现有教学和实验技术人员14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55人,博士学位者16人。有高级职称者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6人。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卫生厅和中医药管理局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余人。学院现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仲景学说、温病学、医史文献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温病与感染病分会等副主任委员单位。

  学院先后涌现一大批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学术影响深远、医文史哲皆通的中医教师,如李斯炽、吴棹仙、邓绍先、彭履祥、李克光、顾大德、孔介明、陈潮祖、王廷富、郭仲夫、陈治恒、邓明仲、郑孝昌、郭子光、张之文、张家礼等。也拥有一批影响很大的西医(中西医结合)教师,如匡调元、姚鸣春、金文、郑军、黄秀凤、周邦靖、骆永珍、李永义等。

  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省级精品课程6门,硕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四川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个。

  学院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位列全校前茅,涉及学校各专业层次的西医基础课程和中医学前期和后期提高课程。学院还承担了四川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五年制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前两年、七年制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前三年的学生和2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学院教师先后主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学》等全国教材。其中,邓中甲教授主编的第七版《方剂学》全国教材,获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张之文教授承担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观教学研究---温病舌鉴研究”,获1997年四川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在教学上力主强化基础,强化理论,强化实践能力,保持和突出中医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中医经典、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中医实践。

  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十五”攻关等20余项,部省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成果转让有“回生口服液”、“迪宝消毒液”等多项。我院的研究成果都以突出中医为其特色。如黄秀凤教授承担的省科委项目“异功化瘤颗粒的研究”,通过中药诱导癌细胞分化,使之转化为正常细胞,获199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郭子光教授主编的《现代中医治疗学》,获200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王米渠教授承担的“肾为先天之本”行为遗传的基因表达研究,获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和教育活动,为提高我校在境外和国外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为中医药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在“精诚治学,强化经典,注重理论,联系临床,中西和合、文理交融,继承发扬,与时俱进,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办学思路指导下,以“大医精诚”为诫训、追求“至圣”、“至善”理想境界、弘扬鲜明个性学术特征和良好的道德品性,不断将“精诚至圣、明德至善”的院训内化为全院师生的思想意识,奋发图强,追求卓越。


© 响石潭医生 始于2008隆冬 ChinaDoctor 中国▪四川省古蜀不可斋 进入响石潭前必读 蜀ICP备081107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