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著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以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把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夸大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分歧,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正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假如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夸大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很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很多著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冷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赞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进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躲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留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进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冷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进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回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熟悉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捉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捉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回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把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
下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三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