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辨识是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的基础,体质辨识不能仅仅是进行辨识,后期的干预更为重要。体质辨识应该是日常的老年人管理结合起来进行,体质辨识的考核必须和公卫的考核相连接。体质辨识究竟是应该是由中医医生负责呢?还是由每个参与的人自己负责?体质辨识的报告究竟该由谁来出呢?按照目前情况,就应该是由表格计算自动生成,否则每次都需要中医医生来进行调整,那只能说明这个体质辨识表格有问题,不够量化和标准化。因此,这个报告应该是录入电脑即出结果。但是对于存在 more…
- 12年前 (2013-02-19) 思考 阅读1378 评论0
今天星期三了,上周星期六在参加成都市中医师承第一次大课时候听了傅勇林副市长的讲座,感触很深。年底了,自己也有些懒散了,一直说记录一下,但是迟迟没有敲动键盘。市长的很多观点,与其说是言中医,不若说是谈人生。与中医可,与人生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工作亦可。第一,学术共同体。主要是学习,精神,发展的共同体。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研究学术传统,共同的理论模式,共同的规则体系”。其实学术共同体不仅仅是学习需要 more…
- 12年前 (2013-02-06) 思考 阅读1578 评论1
请中医和我们一起社区一直是我的一个希望,虽然我们团队中有中医责任医师,但是我们团队的中医医生主要是中医内科,实际工作中社区居民更需要中医针灸推拿方面的指导,更需要实实在在接地气的中医适宜性技术的干预。今天周末,继续下社区,带着老婆大人一起。大人是中医医生,确切说是一名在中医康复科的针灸医生。起初大人说今天陪我下社区,我将信将疑,后来还真的和我一起去了社区。到了社区刚支好摊子,就有很多叔叔阿姨过来测血压。有一两个月没见了,分外亲切。大人忙 more…
- 12年前 (2012-12-08) 思考 阅读1589 评论0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坚力量,是全科医生团队的核心成员。要成为一名全科医生,需要工作后进行转岗培训,或者毕业后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毕业后的再教育。在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一批是经过全科医生本科教育(笔者就是)过来的,和前两者的再教育相比,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对社区卫生事业的信念。我们进行居民健康教育需要知信行,一名优秀的全科医生同样需要知信行。全科医生的本科教育由于从学习医学开始便接受生物-心理-社会 more…
- 12年前 (2012-12-08) 思考 阅读1674 评论0
我的焦虑,一旦脸上冒出几个痘痘,或者大便不爽,我就知道我真的是焦虑了。刚刚醒来,上了趟厕所,看看时间是2012年12月6日3:27:47。便又开始思考,不能入眠。商业街社区的改革大旗已经拉了起来,但是迟迟没能付诸于行动,没有强有力的行动,就无法证明我们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行动,就必须参与进去,尤其是作为团队长,在我们这个团队这样的组成之中,要求我必须有时间保障去亲自参与亲自督促去完成这个事情,否则这个改革就无法落地生根。在今年过去的 more…
- 12年前 (2012-12-06) 思考 阅读1434 评论0
上周科室开会说了这次公卫摸底考核的事情,我的团队结果不理想。首先,这个考核结果是真实的实际情况的反映,我也希望能够如实的还原我们的工作,从而督促我们更好的去做好社区工作。因此,我们团队的每一条街道都进行了考核,每一个门卫都进行了访谈,并且随机访谈了一些社区居民,希望他们给我们的社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社区工作不能家庭医生一头挑子热,需要从居民的实际情况去出发去考虑去执行。想起了刚在罗院空间看到的一个哲理故事:第一天,小白兔去钓鱼 more…
- 12年前 (2012-11-27) 思考 阅读1353 评论0
第七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论坛是由卫生部妇社司、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主办的一次大型会议,是2012年度最大的社区卫生领域的大会,报道说会议人数将达到1500人之多。将在11月26日到11月28日举行,地点在上海徐汇区上海光大国际会议中心。 现在时间已经是2012年11月26日0:19:31,刚刚看到蔡主任的QQ说,她已经到了上海了。这次会议虽然还没有召开,但是微博上面已经热闹起来了。 第一,论坛会议的预告,比如蔡主任将分享的是《家庭医生 more…
- 12年前 (2012-11-26) 思考 阅读1595 评论0
全科医学在香港发展是与英国全科发展同步的,所以香港的全科医生的培训体系和制度设计与英国如出一辙。在香港的全科也叫家庭医学科,均可独立开诊所职业,根据承担的任务可以是私立也可以是公立。1、首先明确了香港的全科医学定义。是一门独特专门的医学科,为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性的基层健康护理,包括生理上和情绪上的治疗,及社康问题的心理辅导,全科医生服务于病者的社区生活环境之中,照顾跟进病人一生医学上的问题。这与我们现在执行的全科服务非常一致。2、明确 more…
- 12年前 (2012-11-19) 思考 阅读5161 评论0
(1)数据分析大家都会,分析不分析在于决策者愿意不愿意分析、愿意不愿意站在医生的角度去分析:一名家庭医生平均管理600户(这算少的),600户人家每月入户走访一遍,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走访27户,这还必须是每次走访都要家中有人并热情迎接、毫无怀疑刁难。同志们,你自己走走看。(2)通常我们医生每天上门家庭病床查房不会超过10人,因为还有大量的病案、医嘱需要回来后处理。一天要走访27户,还要送医上门、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评估、健康教育、康复训练、 more…
- 12年前 (2012-11-15) 思考 阅读1708 评论0
这几天下社区访视,以及昨天和新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来学习的两位老师一起走了几个街道,介绍了一下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访视情况。对于一点印象颇为深刻,那就是在重视公共卫生的同时,必须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居民一:在通锦桥遇到一位大爷,大爷说到他患有某种疾病,到华西去看病,等了三个小时,花了50元钱,说了不到5分钟。他对这个非常的不满,社区医院医生能够很好的和患者交谈,可以和他谈上半个小时,全面了解的生活起居病情。但是不能给他解决问题, more…
- 12年前 (2012-11-14) 思考 阅读1930 评论0
是什么阻挡我们下社区的步伐?总会有千般原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什么是内因?个人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对全科医生的认识?这个和是否参加全科医生或者全科护士转岗培训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个人是否愿意去钻研,去认识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对一些人来说是工作,一些人来说是事业,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做事思维方式,更决定了工作的重心所在。想想几个差异,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生护士有无差异?团队长和团队成员有无差异?甚至进入医院不同年限有无差异?这些都无 more…
- 12年前 (2012-11-13) 思考 阅读1660 评论0
1、人群死因以慢性非传染病为主,决定社区卫生管理主要内容。基层健康服务内容:健康教育、家庭计划、妇女保健、疫苗注射、学童健康、长者健康、职业健康、公共卫生、传染病控制、基层医疗,一共11项服务。2、严格推行分级医疗服务。在所有老师的讲课中都很强调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全面市场化的私立机构和全面保障的公立机构共同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健康。看病难和贵的概念交给患者自己权衡选择,绝对不能同时兼顾。到公立医院看病便宜但很难,到私立医院看病很方便但很贵 more…
- 12年前 (2012-11-07) 思考 阅读1803 评论0
1、医疗体系设置实现:小病进私立、大病进公立。这样的分级医疗和我们常规的医疗消费习惯很大差异。私立医疗机构门诊收费每次是大概150-400元,药费、检查费另算,但挂号容易,不排队,即到即看,很方便。公立医疗机构门诊收费每次45元,急诊和专科门诊每次100元,包括药费、检查费且不分药品种类、数量和检查项目,但挂号很难,需要预约排队,耗时久,不方便。但是当遇到大病时,以上的就医选择就倒过来了。私立医疗机构住院完全是议价收费,每日住院费400 more…
- 12年前 (2012-11-07) 思考 阅读2098 评论0
对于全科医生到底是以公卫为主还是以临床为主,这周在健康管理师培训班期间响石潭思绪很多。首先,既然是全科医生那么最终最根本的定位就应该是医生,其次才是全科。换言之,正因为首要是医生所以才需要临床五年的读书,再进行转岗培训。那么,在全科医生以临床为主的时候,如何把握临床和公卫的比例和尺度呢?尤其是随着全科医生制度的深入,门诊患者原来越多的时候,你如何兼顾二者?这时候,就需要积极的发挥全科医生团队的作用。对于一个团队而言,不管是临床还是公卫, more…
- 12年前 (2012-11-03) 思考 阅读1704 评论0
响石潭在天涯看到一帖子,讲的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存在问题,里面有一张图很实在,很多居民以为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就只能给老人测血压,医疗技术不行,这点值得全科医生注意。一方面我们的访视方式需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看看原帖,如下。 为缓解街坊“看病难、看病贵”,广州计划使用新的办法:为社区医院配备全科医生,同患者签订服务契约,希望将大部分普通门诊留在社区医院解决。 目前医疗资源、过度 more…
- 12年前 (2012-11-01) 思考 阅读148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