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high fever)是指体温超过39℃,若持续时间超过2周,则称长期高热。 【病因】 (一)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二)胶原血管病 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三)恶性肿瘤 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实体肿瘤和骨髓增生综合征等。 (四)其他 中暑、脑血管病、组织无菌性坏死、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以及不明原因发热(fever unknown origin,FUO)。 【临床表现】 (一)热型 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l℃。此种热型常见于严重感染,如伤寒、大叶性肺炎,以及中枢性发热如中暑、脑出血等。 2.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间日疟或三日疟、局灶感染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菌感染、恶性淋巴瘤。 5.周期热体温升高呈一定周期,或间隔数日、数周。常见于恶性肿瘤。 (二)伴随症状 尽管临床上有不同症状的交替、重叠出现,但发热的伴随症状及分类有利于诊断或鉴别诊断。 1.寒战 见于败血症、急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输血反应、疟疾等。 2.皮疹根据皮疹性质、分布、出现日期协助诊断,常见于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等,细菌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立克次体感染等。 3.出血发热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等。 4.淋巴结肿大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疾病多见于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结核、白血病、淋巴瘤及HIV感染等。 5.肝脏肿大 常见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黑热病、白血病、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6.黄疸见于肝胆疾病,溶血性疾病或中毒性肝损害。 7.昏迷先高热的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见于脑出血等。 (三)实验室检查与特殊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 2.血涂片查疟原虫、微丝虫蚴、狼疮细胞等。 3.取血、痰、尿、粪、脓、引流物、脑脊液或骨髓做细菌或真菌培养以确定病原微生物,血沉、抗“O”、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用于诊断未明的病人。 4.x线透视、摄片、超声波检查、骨髓检查等。 5.其他检查按病史、体检等进行有关的相应检查,如内镜、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等。 【治疗】 (一)病因治疗 尽早找出病因,及时治疗。 (二)对症治疗 1.卧床休息,高热量、富有维生素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 2.每天需水3 000ml或以上,不能口服可静脉滴注。 3.物理降温用冰水敷前额及腹股沟置冰袋、冰水灌肠,50%乙醇溶液擦浴腋窝等处。 4.药物降温 口服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或肌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使用退热栓等,注意出汗、虚脱、低血压及其他不适。 5.高热惊厥,则需要退热镇静,甚至冬眠疗法。
(房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