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冉品珍(1913~1987),男,四川省遂宁市人。少时就学于私塾,后弃儒习医。师从遂宁名医徐立三先生,八年学成,即怀着“仁术救世”之心,悬壶遂州。曾担任遂宁平民优待征属送征所所长、遂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56年,调到成都中医学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教授。 任教期间,先后主讲《内经》《伤寒》《金匮》《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参加编写了《中医内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负责编写的还有《内科临床实习参考方药资料》《内科讲稿》《脾胃病讲稿》等教学参考资料和讲稿。他治学严谨,工作一丝不苟,常将前人的理论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推崇《医宗金鉴》,认为该书不仅涉及内容广泛,且理法方药均有歌括,便于学者记忆和运用,是一部难得的教学参考书。在研习古籍方面,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历代医籍,汗牛充栋,但皆以五大经典为圭臬;人虽有过智本领,目能知双,视后能诵,但未必能据之己用。故习医之人,须探本求源,熟读经典,于茫茫沧海中寻其序端。阅读经典,应细嚼慢咽,随手所录,遇难之处,应反复体会,旁参博览,深思是辨,切忌墨守旧说,囿于一见。” 临床上推古而不拘于古,善于将《内经》《伤寒》《金匮》及温病学的理论与证治溶为一体。常将古训与实践相结合,晚年潜心钻研脾胃疾病,造诣颇深。在脾胃疾病的治疗上,重视舌象,主张先治舌苔后治病,如对舌苔厚腻者,先去其苔。实践证明,苔退则脾胃气机自然恢复,病易向愈。若苔不退,不仅饮食难入,药物亦难运化而取效。若舌上无苔者,属脾胃阴伤,又当益胃生苔。主张辨饥食以确定治胃治脾,凡知饥而不食者,病在于胃,治当健胃为主。能食而脾满,则病在脾,治当运脾。重视脾胃升降,常说:脾不升运,则化源无权,胃不顺降,则受纳障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即使虚证亦不宜呆补,以避免妨碍脾胃之升降,治当以运健为首。善用古方,如脾胃阴虚者,易致滞脾碍胃,选人参乌梅汤加减,以酸甘代阴。寒热错杂者,以椒梅汤寒温并投。脾虚及肾者,用双补汤以两脏兼顾。虽用古方但不拘于古方。如用一加正气散治疗便秘,麻附细辛场治疗慢性咽痛等,均扩大了古方应用范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主要从事脾胃疾病证治的研究,著有《内科临证辨治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内科55讲》(成都中医学院)及《中医内科手册》等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