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男,四川省仁寿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拜师于当地名老中医黄文邦。刻苦学习,一年之内,竟将老师指定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唐宗海《医经精义》等书熟读成诵,深得老师器重,为后来在学术上专于伤寒杂病打下了良好基础。1947年考入四川国医学院,学习至1949年底。1956年调成都中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从事教学和医疗工作。1981年晋升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多年,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诲人不倦。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为病人诊治一丝不苟。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并能结合具体情况加减化裁,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发表在《新医学》杂志上(1977),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此外,运用赞化血余汤治疗严重脱发,也收到了很好疗效,这一经验已公开发表(《四川中医》,1982)。对呃逆、久泻、口舌糜烂等久治不愈之症的治疗,都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刊载于《四川中医》(1983)。 晚年参与著名老中医戴云波先生治疗痹证经验的整理研究,与有关各方合作,开发出了中医痹证计算机专家诊疗系统。之后,又将其治疗脱发、胃脘痛、胁痛、遗尿、咳嗽等病证的临床经验陆续开发出计算机诊疗系统,以推广应用,均取得满意效果。对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学术思想的研究造诣颇深,经反复琢磨,多次修改,著成了《叶氏医案存真疏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获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教学及临床之余,仍常研读《伤寒论》,对各家注释条分缕析,逐字逐句校正谬误,写成《伤寒六十八论》(《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984),对伤寒学说多有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