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四环素类抗菌素有四环素、去甲金霉素、土霉素及强力霉素。四环素本身无肾毒性,但有蛋白分解作用,可引起氮质血症。对已有肾功能损害者,四环素可在体内蓄积,而加重肾功能损害,对妊娠者有较大肾毒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功能损害。强力霉素蛋白分解作用极微,不会引起氮质血症。过期或变质四环素的代谢产物有肾毒性,可引起近端或远端肾小管损害,出现范可尼综合征,有烦渴、多尿、糖尿、氨基酸尿、高磷酸盐尿及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一般停药后可逐渐恢复。去甲金霉素对肾脏的损害部位在集合管,可导致抗加压素的肾性尿崩症及急性肾衰。 (七) 利福平 利福平的肾损害是由于变态反应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一般发生于间歇治疗或中断服药后又再次服药时,数小时或数天出现发热、腰痛、肌痛、关节痛、皮疹、胃肠道症状、蛋白尿、镜下血尿、少尿或无尿,可出现急性肾衰,有时伴溶血,Coomb试验或巨噬细胞抑制试验阳性,血中可找到抗利福平抗体。病理改变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及近端肾小管坏死,一般于停药后2周左右可恢复。 (八)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所致的肾损害有以下几方面。 1 磺胺结晶所致的梗阻性肾病,由于药物在尿中溶解度低,可在尿路或膀胱内形成结晶或沉淀,出现尿路刺激症状、肾绞痛、血尿、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衰。大部分磺胺药在碱性尿中易溶解,多饮水及加用碱性药物保持尿pH呈碱性(pH6~6.5)可避免发生结晶尿。。 2 过敏,磺胺药物可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半抗原,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3 溶血,磺胺药物可引起溶液血性贫血,产生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出现急性肾衰。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肾毒性低,在尿内溶解度高,很少产生结晶沉淀,但偶可见过敏反应。 二 尽量选用不从肾脏排泄的抗菌素 药物排泄除肾脏外,还可经肝脏和肠道排泄。口服后未被吸收的药物多随粪便排泄。被吸收的药物有的也可随粪便排泄;有的经肝脏排入胆汁,再随胆汁进入肠中。所以肾脏病时应尽量选用从肝脏排泄或具有肝肾双排泄通道的药物,如青霉素Ⅴ56%经肝脏代谢失活,20~40%从肾脏排泄;苯唑西林钠(新青霉素Ⅱ)只有1/3~1/2从肾脏排泄;红霉素只有10~15%从肾脏排泄;麦迪霉素主要从胆汁排泄;罗红霉素主要从粪和尿排泄。 三 合理使用抗菌素 抗菌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毒副作用增加的直接原因。 1 滥用:抗菌素的滥用已经成为重大的医疗问题。一是病人自行运用,一是医生的滥用,如只要生病就用抗菌素,病毒性感冒用抗菌素的情况比比皆是。。 2 超剂量使用:在一般情况下,剂量与疗效呈正比,剂量与毒性也呈正比。而现在超剂量使用抗菌素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相反按规定剂量运用抗菌素的医生被认为没有胆量,滑有水平。 3 超疗程使用:抗菌素的超疗程使用与超剂量使用一样普遍。 从上可见,进行全民的健康教育和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是防止抗菌素性尿毒症的有力措施。 四 肾功能已经损害的病人应相应减少药量 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应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药物的清除速率而调整剂量,其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维持抗菌素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又要尽量避免抗菌素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这个工作需要专业医生来做,但病人应对此有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