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通过与家庭医生签约获得家庭医生服务,他们可在约定时间段内优先利用门诊,优先通过适当途径获得公共卫生、健康咨询等服务;家庭医生针对签约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和需求制定健康管理服务计划,实施个性化健康干预和指导,以及上下互通的双向转诊机制。这一被列为医改重点内容的“家庭医生制”形式在上海逐步推行试点一年,已开始对申城社区卫生服务产生影响,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一些“亮点”。

  1370名医生参与试点

  市卫生局今天透露,截至目前,本市长宁、徐汇、静安、浦东、闵行、青浦、金山、宝山、闸北、杨浦10个试点区总计有占全市三分之一的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参加家庭医生制试点。参与试点的全科医生有897名,其中70%为中级职称(主治医生),郊区另有473名乡村医生参与试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锁定“通过签约和预约服务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目标,各试点区在家庭医生制服务所涉及的社区首诊、预约服务、双向转诊、家庭病床、居家护理、费用管理、医保支付方式等项目上都作了不同的探索与尝试。

  长宁区与民政部门认定的贫困保障对象签约,首先将这些人群的首诊定点在社区,并给予医疗费用减免,实施至今首诊率为100%。

  徐汇区率先在康健社区启用家庭医生制服务信息化管理功能,在接受咨询电话时,电脑实现“实时弹屏功能”,能清晰显示咨询者的健康档案等一系列信息。

  静安区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对家庭医生的工作模式加以引导,推进签约居民同家庭医生建立牢固就诊关系,为建立社区首诊制度打下基础。

  闸北区将家庭医生评定为一星至五星,通过考核后每月给予500-2000元不等的激励,并倡导功能社区理念,向企业、学校提供家庭医生服务。

  宝山区成立家庭医生工作室,并分别配备全科医生、中医医生、护士、公共卫生等人员担任家庭医生助手。

  杨浦区实施联动机制,与区内的疾控中心、精防所、牙防所、眼病防治中心等协作,拟定开展对签约居民牙病筛查、妇女疾病筛查等。

  青浦区对已签约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自行设计开发的“健康储值卡”,进行个性化干预方案,包括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及用药个性指导等。

  全人群覆盖存在困难

  在上海各区试点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本市有关部门专门下发文件,建立专人联系制度,定期对10个试点区实地进行调研指导,并邀请美国、瑞典的全科医师提供培训。考虑到社区全科人才队伍现状,为保证服务质量,本市对试点区未作签约居民数量上的要求,而是规定了一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不超过2500名。

  有关专家今天向记者表示,从试点的初步结果来看,目前本市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范围似应以“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更为可行。因为全人群服务模式虽覆盖面广,影响广泛,但在服务对象可及性、服务内容全覆盖和保证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重点人群服务模式有较为规范的工作机制,但一些对象尚处于服务“真空带”。而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人群”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对他们提供家庭医生全程服务并提供一定政策优惠,也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据悉,下一步本市将通过规范家庭医生服务项目和流程、加快推进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按人头支付的经费管理制度等,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和卫生经费“守门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力争新培养规范化全科医师2000人,并提升社区卫生人员的中高级技术岗位职数。与此同时,还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其收入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相衔接

  作者:施捷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