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上海18位优秀全科医生畅谈赴英取经的惊奇和感叹,让响石潭再一次认识和思考我们现行的全科医生服务,相比国外的模式,我们现在的堪称简陋,而且很多地方和英国相比确实不过完善。个人认为集中表现在医保制度,和全科医生培养待遇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打通了,很多事情便会水到渠成。看看具体报道,相信大家都会有所裨益的。
近年来,全科服务模式已在上海社区普及。全科医生们或坐堂开药,或组成团队走街串巷,建家庭病床、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逐渐担起“健康守门人”的重任。
然而,上海的18位优秀全科医生,来到被称为拥有“世界上最好全科医师制度”的英国,所见所闻却是一连串的“大不同”:医生不注重开药,也几乎不上门服务……昨天市卫生局举办的报告会上,前往英伦培训“取经”的学员们畅谈“惊奇和感叹”,以及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从中可获得的启示。
真正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上海学员们分散到伦敦区各个全科诊所,“一对一”跟随英国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oner,以下简称GP)整整一个月。“印象最深的,是英国全科医师的‘全’。”宝山区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范凯健说。上海社区一般不开设专门的儿科和妇科,医生门诊多是为老年慢性病人开药。然而在英国,全科诊所的病人反而以妇女、儿童居多,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心理等各科常见病,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英国社区的医疗设施并不“尖端”。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郑文韬说,伦敦的全科诊所环境温馨,设施实用,却没有上海社区常见的放射设备、B超机,一些大的生化检查都要到区域化验中心去做。相较之下,GP的全科技能非常过硬,让上海医生赞叹:“他们体检水平很高,在简单的设施辅助下,基本都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一个例子让范凯健印象深刻。曾有位非洲裔病人因为发热来就诊,GP没有简单对症处理,而是追问病人近期是否去过非洲老家,确认后即安排传染病病毒检测,证明患上了疟疾。“没有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经验,根本做不到”。
“英国全科医师都要先读5―6年的大学医科,再加上5年全科专门培训,而上海拥有三年规范化培训经历的全科医师凤毛麟角。”闵行区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汤春红认为,让市民更加信任全科,提升全科人才培养速度与规模已是当务之急。
塑造“朋友般的医患关系”
在上海,社区医生接诊的时间最多不过几分钟,而英国规定全科医师每个患者就诊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通常都在15分钟以上。充足的沟通时间,塑造了“朋友般的医患关系”。
郑文韬说,病人进门时,医生会站起身迎接,互相握手、拥抱甚至亲吻。问诊时,医生基本上始终与病人面对面交流,谈天说地,了解患者整个状况,包括家庭信息、心理情绪等,以有助于长期的健康管理。至于查询病史、做记录等,都在问诊前后借助信息化系统完成。相形之下,开药反而显得并不“重要”,有时甚至就拿一份健康宣教的小册子代替,“与上海有些社区医师几乎成了开药‘机器人’相比,对比鲜明。”
沟通时间多,因为就诊病人相对上海少许多。在英国,除非急诊,即使到社区诊所也要事先预约,这“过滤”了一部分不必去医院的病人。此外,全科诊所都有两三个“高级护士”,他们有续方权,对一些病情稳定的老病人,可代替医生开药,且药量可多达三个月,避免了病人频繁就诊配药的麻烦,也节省了医生时间。英国同样有家庭病床,但除了较重的行动不便的病人医生会上门探视,其他基本上由护士团队担任。这些都大大减轻了医师的工作压力,保证有充足时间与病人沟通,在门诊就实现了有效的慢性病管理。
英全科模式无法照搬到国内
据介绍,英国实行国民医疗保健体制(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但前提是患者需与全科诊所签约,一定要有GP的推荐信才能转到综合医院就诊。这种分层医疗的体制十分有效,目前90%的病人在GP诊所首诊,80%的慢性疾病在社区得到解决,而只消耗了NHS约30%的预算费用。
上海医生坦言,中英国情不同,英国全科模式无法照搬到国内。“这种模式也有效率不佳的问题,我们接触到不少病人抱怨转诊速度太慢。有一次,有个病人患尿路感染需转到综合医院,结果等了一个半月,病快好了才轮到,这有点哭笑不得。”郑文韬说。
但对尚处于全科服务探索阶段的上海,英国“最好的全科”仍有不少地方可供借鉴。例如全科医师的待遇保障。一般,GP的年税后收入可达到6万英镑,比专科医生还要略高,医学生毕业时有一半会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GP广受尊重,能力和贡献为业内认可,“上海应建立更加合理的全科医师薪酬制度,收入应至少与专科医师持平,以吸引更多优秀医生加入全科团队。”汤春红说。
此外,英国GP的工作离不开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上海可借鉴英国成熟经验,在家庭医生服务系统中嵌入慢性病管理、绩效考核、临床路径指南、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等模块,进一步提升“健康守门人”的效率。“相比于体制机制改革需要较长过程,这是上海最容易突破之处。”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响石潭转自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