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发布于2013-03-26 22:36:29 分类 学习 阅读 1512 评论 0 字数 1760 #五味百科 #教学相长 #医院工作
中医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现阶段各大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能熟练使用中医手段治疗中医有很大优势病种的年轻大夫越来越少了,临床实践能力与实际需要尚有较大差距。
三段式教学有其不足
现代中医教育一般都采用延续几十年来的传统模式——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分开进行。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组织规模教学,但不完全符合中医教育的特点。此外,临床带教老师在实践中缺乏对基础知识的回顾,重实践、轻理论使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不能帮助学生对临床各科融会贯通。
提高中医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是中医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把临床能力理解为临床操作能力,还应包括运用临床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
三举措打破传统模式
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充分整合及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具体环节如下:
1.引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设置临床实践活动课程
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我们设置了中医学临床见习课程,第一学年开设18学时,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回家庭所在地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进行临床预习或社会实践调查,以总结报告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这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第二学年开始,按“四了解”(了解医院、了解病人、了解临床、了解社区)的目标,采取节假日跟师形式,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参加两个学时的临床实践活动,直至进入临床期。第三学年我们将中医临床课、西医临床课采用床边教学法,半天理论课,半天进入病区进行床边教学,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打通“前后期”中医课程。在毕业实习环节,跟随名师学习,传承名医的诊疗思辨方法与技能。
2.实行有中医特色的拜师制,全面提升学生临床能力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能力,我们自2006年起在学院内推广了有中医特色的拜师制教育模式。具体做法是:每位学生入学后即配备一位导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进入附属医院学习阶段后,每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拜一位具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专家跟师学习,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担任师父的专家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手把手地将毕生技能和科学思维倾囊相授。鼓励学生大胆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和临床实践活动,并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参与临床工作的热情。这种良性循环的直接好处是既实现了理论学习更多地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又通过切实有效的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知识应用能力。经过6年多的实践,目前已有多批学生毕业,就业情况良好,多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强。
3.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临床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与积累的实践过程。实习期间学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之过去的考核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使医学生在实习中容易忽视掌握临床技能。因此,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应贯穿每个培养阶段,考核的重点应放在临床工作能力、临床知识及临床思维能力上。
应通过制定临床能力考核细则,规范管理,认真实施,保证评价工作的真实可靠,采取平时经常考核和阶段考核,全面准确地评价医学生的整体临床能力与水平。我们的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平时考核:临床病案讨论练习册考核,占总成绩10%;出科考核:由内、外、妇、儿四科的科室负责,实习医院教学管理部门计算四科的平均成绩,占总成绩30%;临床实践技能毕业考试:在第三学年实习结束两周内进行,学生从实践技能的考核题库中任意抽取一张样卷考试,占总成绩20%;毕业综合考试:从毕业综合考试题库中抽题考试,占总成绩40%。该考核体系更强调过程管理和实践技能测评,保证了评价结果的科学、全面、准确及有效。
注:本文作者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 顾一煌,2013年3月27日《健康报》第五版中医周刊。响石潭转载于此仅作学习之用,著作权等一切权益归原作者及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