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只有这个时候对着电脑一个人默默的敲打键盘才是最有灵感的时候,可以抛却纷扰,沉寂下来慢慢的码着心底的文字。

前天我们再次上演了一幕家庭医生团队智斗城管的故事,结果是家庭医生团队完败。本来计划好并通知了社区居民的全院义诊由于禁止在大街上面摆点而挪到了居民的院落里面,而原因就是领导要来检查,街道上面必须整洁,不能有乱摆乱放不能乱摆摊。虽然我们一再说明我们做的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也是民生工程,可是依然没能战胜城管。

虽然他们的要求不高,需要我们的街道办事处签字盖章同意在这里摆点,城管便不会阻拦。这个下次务必注意,每次全院义诊就必须之前和街道办事处沟通盖章。虽然说,这个是我们工作的疏漏,确乎该之前就和街道办事处衔接好,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情况。可是转念一想,我们到底是谁呢?

我们只是一个身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这项伟光正任务的国家最基层医疗结构的一名小医生小护士,虽然面对了众多的不理解,很多时候也会那么的忧郁和无助,但是我们一直都是乐呵呵的给自己打气,我们都在坚持,都在用心守护这那一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说到全院义诊,从2014年的5月至今也已经过去七个多月了,一路下来收获满满,有失落但更有满足。

全院义诊的人员,主要包括家庭医生团队两名全科医生医生,两名社区护士,一名康复病区的外科副主任医生,一名中医科的中医副主任医师,一名康复科的推拿医生,合计五名医生两名护士。这种搭配是我们几个月义诊下来总结的队伍,是最合适我们辖区居民需求的团队。细细数来有以下四点收获:

1、社区居民得健康:社区居民以中年人为主,除了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内科诊疗外,还有大量的外科、中医、康复的需求。通过全院义诊,家庭医生团队带着相关科室副主任以上职称的专家进社区,走进居民的家门口进行健康管理,疾病咨询诊断。比如:很多老年人被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所困扰,于是康复科医生一边给居民进行免费的推拿一边进行健康教育,告诉居民如何进行正确的养生保健以及合理诊疗。这些专科参与到义诊当中来,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医生以内科为主的能力短板,更好的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2、医生思想得转变:我中心自2004年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包括康复病区以及全科诊疗科等科室。康复病区医生更多作为家庭医生的技术力量支撑而对公共卫生实际工作参与力度不足。很多医生尤其是高年资医生还停留在专科医生的思维模式,没有向以生物-心理-社区为核心的全科医生思维模式转变。通过全院义诊,让康复病区医生对于患者管理的关口前移,由医院病床转移到了社区居民院落,由对社区居民的疾病诊疗转移到预防保健。不仅仅掌握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管理流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院义诊,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逐渐转向全科医生的思维模式。

3、公卫医疗相结合:单纯的家庭医生团队义诊往往以健康教育为主,对于外科,口腔科等专科知识不足,虽然能够解答基本的知识点,但是很难全面而系统的给居民予以讲解。而专科医生参与义诊,除了能够给居民健康咨询外更能给居民具体的治疗方案,有的需要到中心进一步检查治疗,有的则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让社区居民第一时间解决病痛。比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里面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需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以往我们主要是针对居民体质制定一份饮食调养指导报告发给居民。部分居民可以通过养生保健调理,但相当一部分居民则需要药物治疗,高年资中医专家参与全院义诊,很多居民请中医对其把脉处方开药。极好的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相结合,让公共卫生落地,让基本医疗跟进,二者相互结合,服务居民,相得益彰。

4、健康管理一体化:全院义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推动了中西医健康管理的一体化。以家庭医生以核心,对于患者未病阶段由家庭医生团队为主体的预防保健工作,在已病阶段的康复病区,中医科等科室为主题的临床诊疗工作,在瘥后阶段的康复科为主体的康复治疗工作。而这三个阶段都是统一在家庭医生团队的健康管理之下,根据患者未病、已病、瘥后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合理化调配全中心的资源,开展一体化的健康管理工作。

虽然有一定收获,但也有很多缺憾或者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其他科室和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时间协调的问题,一旦时间协调出现差错,全院义诊就会变单纯的全科义诊。比如全院义诊结束后如何更好的协调各个科室针对社区居民开展更加精细化的个体健康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调整和思索的地方。2015,全院义诊我们需要流程再造,从而更好的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