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发布于2018-09-21 20:15:15 工作 阅读 16810 评论 5 字数 1679 #生活状态 #思辨体悟 #五味百科
昨天中心支部党建活动,目的地是泸定桥,这里属于甘孜州。坐车四个小时左右抵达目的地,曾经的飞夺泸定桥。一天过去了,脑海中始终盘旋着“惊险”、“凝重”、“力量”六个大字,刻骨铭心的感悟。
所谓惊险,则是泸定桥带给你的第一冲击力。泸定桥长103米,宽3米,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9根作底链,4根分两侧作扶手。虽然上面铺设了木板,但是站在剧烈晃动的木板上面,两旁又是仅有的四根铁链,一旦没有抓稳,就可能掉进湍急的大渡河。我徒步走在木板上异常紧张,看着下面翻滚的河水,似乎要吞没每一个人,我双腿几乎颤抖着走完了全程,直到现在心有余悸。
回想当年“22名红军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是一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战斗队伍。此情此景,似乎就在眼前,湿润眼眸。
所谓凝重,则是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支部全体党员整体列队,分别向22名革命烈士敬礼。心头几多凝重。
每一次敬礼,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似乎就是在和他们对话,似乎可以看到他们身上的弹孔,身后的硝烟,转而有可以看到他们憨厚的笑容。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无数仁人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志向,他们的信仰,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纯美。记得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主席在中共党史馆参观时,称赞中国第一本《共产党宣言》翻译者浙江义乌人陈望道。并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是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我们现在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纵然有几多困难,但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所谓力量,则是参观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和纪念馆时候的浓浓感受。纪念碑位于纪念馆前方,于1986年10月16日建成,邓小平同志题写碑名,聂荣臻同志撰写碑文。主碑运用锁链的几何变体,象征了革命的武装斗争,底座平台又着重表现红军战士日夜兼程急行军后疲乏而又顽强的战斗姿态。纪念馆屋顶模拟天安门城楼,寓意“13根光秃秃的铁链托起了共和国”。馆中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线,以飞夺泸定桥为重点。看着纪念馆里面的各式陈列,似乎耳畔就是枪林弹雨,前面就是重重的敌军,大家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向前进。
在纪念馆里面还有修建川藏铁路的介绍,其中一句话非常有力量“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1950年,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向西藏进军的同时,决定修筑康藏公路(西康撤省后为川藏公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进军,一面建设”。在修筑康(川)藏公路的过程中,指战员们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热忱和智慧,战胜了大自然带给的各种困难,常年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草原上用铁锤、钢钎、铁锹和洋镐同大自然搏斗。筑路战士们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斩断了横断山脉,劈开了二郎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战胜了山洪、冰川、泥石流、流沙以及大渡河、雅隆江等大江大河,历时4年多,终于在1954年12月下旬,全线通车拉萨。
一天的党建学习下来,之前工作中些许烦恼荡然无存。深深地觉得我们需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毅力和勇气,要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坚定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在日常工作中,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特别要善于从群众中寻找方法。要增强“四种意识”,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教育,强化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带领家庭医生团队以更大的干劲,为社区居民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