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天凉好个秋。成都凉意顿生,不用开空调,倒是省了很多电费。这一周,核心进行家庭医生团队的调整,这是继今年三月份将团队由五个调整为三个之后的再次变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的变革,才能换得持久的稳定。目前只是团队的调整,下一步将是首席医生的配套到位。基于目前的人力资源情况,最终要无限靠近年初的规划,同时完成诊室的再分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

由于现有两个团队长9月开始进修,临时设置两个代组长。同时进行了团队人力资源的调整,目前每个团队充实为3个全科医生的基本配置。结合人员进修、急诊科轮转等因素,同时进行了全科医生管理重点人群的科内充足,使之相对均衡。这些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接下来需要再接再厉,不管完善和优化,给团队赋能,让团队富有战斗力。

思考:

建立健全科室三级质量管理体系:首席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团队长→全科医生;三级质量体系,公卫与医疗统一整合;鼓励创新,对于探索模式的优秀个人给予奖励。首席医生独立诊室,搭档护士固定坐诊。团队长及全科医生一起坐诊,互为补充。首席医生下面可以有一个团队,也可以有两个团队。团队可以是基础型团队,也可以是标准型团队。也可以打破思维,团队长就是一医一护的医生,就是基础型团队的负责人。而现在的团队长可以换个称呼,比如居委会负责人,或者说片区长更为妥帖,主要负责和各个居委会的对接和协调,各项团队具体工作的落实。

首席医生则负责所在首席医生序列医护人员的整体管理,医疗质量和公共卫生质量是第一要务,同时负责片区长的安排和管理,落实首席医生责任制。形成153管理模式,即:1个基本团队,是为点;5个片区管理,是为线,3条首席质量管理组,是为面。形成153,点线面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推进团队之间人员互换和融合,发挥鲶鱼效应,提升新动能。医生配置到位的情况下,护理队伍及时跟进,设立首席护士,主要负责首席质量管理组的公共卫生及护理质量管理,协助首席医生开展各项工作。若真的能够这样推进,那么全科团队的架构将会发生较大跃迁。周六,胡乱想一通,慢慢行,加油,奥利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