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正月三十,按照家乡的传统是要进行燎花花的。说起燎花花,响石潭已经是很多年没有经历过了。上次燎花花大概是是在初中时候了,此后高中以及大学再到现在读研都是在外地读书了,久违的燎花花,想你了。

  早上打开娃娃的空间,就看到他昨天晚上燎花花时候的幸福照片啦,呵呵。燎花花是关中农村的一种习俗,每年正月十五一过,村里的婆娘、女子们就从家里包袱翻出花花绿绿的布头,三个一堆、五个一团,坐在一起做花花了。

做花花首要的是选布料,搭配颜色。一般小的花花用五、六片小的布头,大的要用八、九片大布片了。选好布料之后用剪刀将选好的布料细细剪成圆形布片,这可就是见真功夫的时候了,巧手的,将那柔软、光滑,却有颜色鲜艳的软缎也会剪得茬口整体,笨一点的,简直就将那原本还齐整的布料剪得像从狼口里扯出来一般。待圆形布料剪出来,下一步就该使用针线了,先将剪裁好的原布块两次对折,折成四分之一圆,然后根据做成的花花的大小,将需要折成的圆,齐齐码起来,用线在角上连起,扎紧,放手后,在将其细细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花花。此时她就像古时用来招驸马的绣球,又像是一朵开在田野里的小绒花。所以,很得小孩子们的宠爱。她们将花花系在纽扣上,衣领上,袖口上,象一个得胜的将军,挂满了象征权力和荣誉的的战利品。

这几天,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她们走东家串西家,比赛谁的花花最多,谁妈妈做的最好。这时,花花颜色的搭配,花型的好坏,做工的精巧,可就成了最好的评价标准。往往争着争着,就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动起手来。但墙里打架墙外和,不到一会儿,就又手拉着手窜到别家去了。就这样,正月在孩子们的打打闹闹中很快过去了。

正月三十晚上,孩子们将她们用小手已摸得油津津的花花,恋恋不舍地从从脖子上,纽扣上,袖子上摘下来,等待着夜幕降临。

慢慢地,天就在大人、孩子的几多遗憾,几多期盼中黑了下来。全村的燎花花开始了,大人们将下午早就准备好的干草(谷子的秸秆)堆在门前,在一声嘹亮的“点花花”声中,熊熊的烈火燃起来了,一下子将周围等着燎花花的人们的笑脸染得像早春里的山茶花,红彤彤的(响石潭记得以前老人们常说如果不把花花绳扔到火堆里面,那么长大后就是人家的花牛犊呢)。

燎花花火越烧越旺,主人让孩子把早摘下来的花花扔进火堆里,跳火正式开始了。大人们、孩子们从高高窜起的火苗上跳来跳去,正高兴着,一不小心,“呀”对面又来一个,躲已来不及,“扑通”一声,全跳进火堆里。一时间,歌声、笑声在火堆上飞扬(响石潭那边每个人要来回跳三次,自己的火跳完了,然后又到邻居家门口的火堆去跳,路上的行人也会凑过来跳呢。很是热闹)。

火渐渐熄灭,孩子们笑着、闹着又到别家去了,主人则从家里拿出一把扫帚,在大人们期待的眼神下,拉足架势,一扫帚下去,火星四溢,象是碧空中闪烁的星星,又像是半空中绽出的焰火,一扫帚下去,谷子、豆子、麦子全丰收了(家乡的习俗,根据打出的火花的形状,看来年庄稼的收成,响石潭记得大人们都说菜籽花花最好了,火花四溅,很漂亮,很美丽),来年准又是个好收成。

关于燎花花的来历,响石潭无从考察,娃娃在自己的博客中认为花花就是“天花”,说按照《康熙王朝》的说法,苏麻喇姑是因为上山采集芨芨草,治愈了玄烨的天花,才被孝庄皇太后看重,召入宫中伺候玄烨的。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呢?个人觉得杜撰的可能性过大,燎花花估计是原始的一种火崇拜吧,就像彝族的火把节一样。

(响石潭本文部分内容摘录参考生非夏花的网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