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基本情况 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西城区阜外大街,辖区面积5.8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为13.09万人,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始于1997年3月,97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慢病管理示范基地,2002年中心下属的百万庄站被市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北京市中医药社区示范站。西城区2004年争创了全国社区中医示范区及全国社区卫生示范区,在此我中心的社区工作得到全面提升。2007年中心又被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定为中医特色诊区。2009年中心下属的南礼士路站被市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北京市社区中医慢病示范站。中心承担了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医类别全科社区培训基地,北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北京市预防保健医师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社区培训基地,北京医科大学临床毕业生社区实践基地。 展览路中心设有全科医疗科、健康自助免费体检区(西医9项、中医3项、眼底照相)中医、康复科(OT|、PT训练、理疗、骨科按摩、针灸)、保健科(儿童、计划免疫),妇女保健科(妇科门诊、孕产妇保健、计划生育)、口腔保健科、精防科、输液观察室、抽血室、中西药房、挂号室、放射科、化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放射科等,健康教育室、会议室。中医“治未病”基地—“岐黄馆”,开设“特色中医专家门诊”,“心身医学门诊”。配备功能相对完善的医疗检查设备,有12导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及血压检测,肺功能检查、血管及心脏超声检查、阴道、腹部、甲状腺、前列腺等超声检查。化验室可提供常规及生化检查。配备相对数量的理疗康复设备,基本满足社区临床医疗服务的需求。 中心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生工作站、医保结算、精防、计划免疫、妇女保健等网络信息化系统,以及与人民医院信息平台的转诊、会诊、教学系统,保障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0年中心共有人员157人、其中外聘返聘29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7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26人,初级40人,研究生学历13人,专科以上学历97人。 展览路中心通过14年辛勤耕耘,形成了以“五化”管理的工作模式,即基本服务规范化、责任明确网格化、管理机制一体化、健康促进多样化、团队建设人文化,优质高效地完成社区六位一体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服务。 二、基本服务规范化 1.改善医疗环境、规范服务流程 2008年在社区规范化建设改造中,中心及下属的7个站,按政府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进行了装修改造。规范和完善了功能区域的划分,加强改造了重点科室建设,如二楼妇女保健科的建设,中医、康复特色诊区的建设,在三楼开辟了中医诊疗专区,建立岐黄馆,设置中医疗法、中草药展柜,配备相应中药调剂设备和煎药机。中心下属三个站的中医特色的改造,百南站打造中医治未病“文化长廊”,南礼士路站设立“中医健康教育厅”,形成“一站一品”的风格。 2.建章立制、加强制度管理 中心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几百项,明确责任义务,加强团队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制度规定和岗位职责落实到人,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责任明确网格化 中心各系统实行网格化管理,在三大部管理功能的覆盖下,工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交叉的局面。家庭医生式服务覆盖21个社区居委会,组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5岗位的团队服务。健康教育中心统筹,各科(站)主抓。预防保健功能集中,人员下沉。精防警民联动,专兼协调。计划生育中心与站责任分工。康复开展中心-站-居委会三级网,发挥不同功能。药品中心与站统一管理,质量控制团队分工,权利集中。责任明确网格化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延伸和深化“六位一体”服务,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及时、全面、个性化的社区卫生服务。 四、管理机制一体化 (一)社区中心内部管理 1.财务管理 财务自2008年开始收支两条线管理核算模式,经卫生局、财政局批准建立一个上缴财政专用账户,和一个用于日常经费支出的基本账户,真正做到收入应收尽收,对社区站的收入每天有出纳上门收款,并且直接存入财政专户。日常经费支出由财政按照预算进度拨付,使中心在使用日常经费方面量入为出。对于财政的专项拨款,严格按照专项用途,做到专款专用。由于经费得到保障,使得中心在开展起工作可以专心于更多的公共卫生事业,为周围的居民提供基本卫生保障服务。得到居民的认可,门诊量不断上升,上缴财政的业务收入逐年提高。 根据《医院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我中心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管理制度。对财务各个核算岗位有明确的分工,并且有明确的稽核制度,及内控制度。对外:每年接受卫生局及财政局的工作审计,对内:每年对各个社区站及中心挂号室的票据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实行票据领用登记制度,确保票据的使用安全。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有专人负责,使用财政局下发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每一样符合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物品,逐一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账册,并且下发到每个科室,在科室有专人负责管理。每月与财务核对数据,每年彻底盘点一次。 2.药品、医用耗材管理。 定期召开药事委员会,发挥药事委员会的监管作用,加大对医用耗材的管理力度,积极配合临床做好流程管理。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和及时更新,执行政府统一采购、配送、网上采购,按时结算,保证药品零差价的足量供应。保证网上采购的及时性。同时不断提高零差率药品的使用率,加强对非零差外药品的规范管理以及医用耗材,尤其是低值易耗品的出入库管理。保证用药质量、安全、有效,反对滥用或浪费药品,加强抗生素及特殊药品的使用管理,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心对于各站的急救药品统一配送,定期更换。严格执行医用耗材管理,将各科室的医用耗材和办公用品支出纳入绩效考核中,监督制约物质利用率的发生,以节约支出,降低成本。管理上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 3.发挥绩效考核作用,推动重点工作开展。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考核方案。重点突出医疗服务能力、档案利用率、慢病管理质量、中医药工作、功能单位管理等方面的考核。加入对健康管理部、功能支持部、绩效考核部及办公室的绩效考核方案。调整和细化对各项工作质与量的考核评分,考核采用中心主任查询模块所提供数据,专人检查、调查、居民反馈、信息评价器反馈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发现不足之处给予积极整改逐步完善,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社会满意度和物资利用率进行动态管理。 4.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医疗行为,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强调首诊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医疗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建立医德医风科室与个人档案。加强医政管理,落实持证上岗,加强执业医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医师素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执业医师考核工作。组织人员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为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所有医务人员办理了医疗责任险。对在工作中未按规范操作而造成的投诉事件与绩效考核挂钩给予处罚。 5.医院感染管理常抓不懈。重视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管理,扩建医疗垃圾储存地。严格医疗垃圾的存放、储运、收集工作,配备合格的医疗垃圾利器盒和包装袋。强调医院感染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消毒隔离质量和水平,确保安全服务,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对社区居民提供“三全服务” 围绕辖区网格化管理对居民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服务。 以基本医疗为切入点,以健康档案为平台,以危险因素为干预对象,深化慢病管理工作。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深入,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人群不断扩大,基本医疗的服务量不断增加,10年与09年相比增加74%。也推动了慢病管理工作。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建档数 74233人,其中社区60岁以上老人建档28198人。高血压管理数14677人,规范管理率83.42%。 糖尿病管理数5499人,规范管理率81.89% 。脑卒中管理数2865人,规范管理率82.9%。冠心病管理数5975人。规范管理率82%慢病管理红名单签约1488人。在社区发挥中医的独特优势,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慢病管理,将传统医学的精髓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相结合,提升了慢病防治工作的深度。 以政府惠民工程为契机,加强特殊人群的管理,加强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和管理,提高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对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服务。健康体检和筛查。积极发挥中医康复技能的优势,扩宽社区康复工作的广度。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提供三优先(就诊、出诊、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公示。2010年对特殊人群免挂号54788人次,免诊疗费3327人次,免体检费3510人次,免费入户随访7627人次,免费测血压32580人次。 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不断拓宽思路,把重点放到了计划生育,妇女病防治和三网监测中,以此建立妇女档案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组织中医人员编写实施中医保健方案;在妇女保健科设立中医专台;开展妇女儿童的中医诊疗和保健工作,提供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女性青春期、产褥期、更年期的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利用孕妇学校传授中医药优生育儿保健知识;地段产后访视机会进行产褥期妇女保健指导,运用中医药的方法解决诸如产后缺乳、婴儿夜啼、小儿厌食、儿童多动症、更年期综合症,青春期功血等妇女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口腔科开展儿童免费窝沟封闭工作。 五、健康促进多样化 1、中医治未病工程 营造文化氛围:2009年9月在市中医局的支持下,西城区启动了中医治未病工程,我中心做为试点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打造社区中心及站中医文化氛围,制作中医内容展板213块,包含中医治未病、中医妇幼保健、中医慢病防治、穴位贴敷、中医养生、食疗等内容。组织编写中医宣传折页25种,印刷40万余份, 2010年共计发放宣传折页约20万余份,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 青年健康讲师团:为了更好的在社区中传播中医文化,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积极组建社区青年中医宣讲团。通过培训、演讲比赛等方式筛选十余人青年中医药人员,独立设计课件,并巡讲于21个居委会之间。这支年轻的队伍活跃在社区的健康教育平台,为普及中医药基本知识、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开展群体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居民的喜爱和认可。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题。2010年中心共开展中医内容健康教育104场。参加人员5300余人次 ,中医内容健康咨询15000余人次。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82813份。组织大型的社区义诊活动20余场,受益居民达万余人。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以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为契机,不断深化创新中医药服务思路。提升中医药服务品质。突出创新、扎实、完善的工作理念,努力开展中医药工作,扩大中心和站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如:中药饮片、针灸、艾灸、拔罐、刮痧、泡足、电针,中药导入等中医适宜技术,中心和站均可提供中药饮片服务,百万庄站内设有草药房,其它站采用电子传真处方到中心草药房,中心调剂煎煮后专车送药到站,达到了中药饮片服务社区全覆盖。2010年各项中医适宜技术较09年增长在50—150%,优质价廉的中医药服务收到了居民的欢迎。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在充分营造中医文化氛围,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的保障下,中心开展公共卫生项目中医保健服务,0-6岁儿童中医保健,孕产妇中医保健,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等项目做为北京市的试点在我中心已启动。中医预防时令病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每年开展的冬病夏至“三伏贴”穴位贴敷工作,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夏天设置免费饮用“防暑清热饮”、“防暑和胃饮”、“儿童防暑饮”的饮水处。在保健科日常的传染病防控及健康教育中,加入中医药预防时令病的内容,将中成药、代茶饮、中医药知识宣传深入到甲流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中。 2、知己健康管理 开展非药物干预的量化管理,利用知己健康的管理软件,开展知己健康管理。知己健康累计管理人数1758人次,今年新增管理380人。将知己健康管理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确保数量和质量,更加科学的对社区慢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 3、功能单位管理 加强功能单位管理,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将生活社区延伸到功能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通过干预管理,提高人群健康知信行水平。目前管理9个单位,2136人。 在既往工作基础上,今年将建筑设计研究总院900余人列为管理人群,并重点进行心血管病管理。同时将地处西直门的国家卫生部列为功能单位管理人群。中心拥有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对功能单位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同时作为中医特色的社区中心,我们将中医治未病工作融入功能社区管理,在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导引术、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体质辨识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大课堂讲座。今年夏天,冬病夏治“三伏贴”走进卫生部机关,在进行贴敷的同时进行体质辨识和咨询活动,受到了卫生部人员的好评。 4、居民健康自测体检 我中心建成北京市首个居民健康自测小屋以来,受到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形式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周围社区居民的普遍关注。运行近一年来,已有600多位社区居民进行西医十项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在免费建档的同时,进行了早期检测及危险因素的分类,为以后的健康干预活动提供了依据。健康自测小屋工作的开展,培养了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识,加强了社区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中心通过深化管理,定期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并积极探索健康自测小屋所承载的延伸功能,将数据对接医生工作站完善档案,提高健康档案的活档率,探索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新模式:依据健康自测区实现中医体质辨识,开展不同人群的中医干预。 5、家庭保健员培训 以健康教育为导向,以家庭保健为目的,开展社区健康促进。中心依托辖区对口支援三甲医院的师资力量,加强带动中心的健教师资,提升健康教育内涵,不断扩展健康教育人群,宣传中心的健康讲座特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各种宣传日的主题宣传和义诊、咨询活动。做好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中小学生以及外来务工的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健康观念。中心近三年培养家庭保健员1700多名,依托已形成规模的家庭保健员组织,在社区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保健功法。于2010年12月中旬,在与展览路街道的联合下,举办了八段锦中医导引术的比赛,传授中医导引术,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于今年7月开始,对家庭保健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进行拔罐、刮痧、按摩等方面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受到居民的欢迎。 六、团队建设人文化 人才培养 1.利用各种形式,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提高中心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及其临床业务水平,积极组织继续教育工作。从慢病管理、急诊急救、法律法规、医德医风、传染病等各方各面进行培训,提供医务人员技能。积极组织参加北京市十五岗位培训,选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研究生学历再教育及与国外的学习交流培训等。完善在区域医疗共同体上的双向转诊,充分利用对口支援专家的力量,“传帮带” 培养社区的人才,拓宽知识领域,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带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利用网络共同体平台,开展共同体网络会诊,视频教学等。 2.开展中心师带徒教学,培养后继人才 进一步提高中心医疗质量,提高年轻医务人员的临床技能,营造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加强中心团队合作能力,中心开展为期1年的师带徒强化培训计划,充分利用临床经验丰富的中高级职称医生资源,以跟师方式对年轻医务人员进行中心范围内的业务学习。以注重实效为出发点,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责任,分层次培养人才,严格考核奖惩,进一步将此为培训计划落到实处。 人才锻炼 1)夯实社区实践基地,培养师资精英: 发挥中心5个教学基地的优势,培养和锻炼人才。通过近年来社区实践带教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又具有带教能力的全方面师资队伍。 2)开展科研,提升综合能力: 为了提高我单位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三年以来,中心累计开展科研项目共计33项,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共计18项,立项有7项,协作有11项。 中心共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篇,其中中医内容13篇。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了中心医务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以科研课题为平台,在社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不断努力探索。 3)加大管理干部培养力度: 管理干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核心,需要具备相当的自信心、自控力和决断能力,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控制局面。中心十分注重干部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贯彻落实京卫科教字[2006]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保证社区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壮大管理队伍,中心每年选送管理干部参加市社区卫生协会举办的管理干部培训班及管理干部提高班。重点抓管理干部执行力。培养管理人员参与中心发展的责任,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形成开拓创新、廉政勤政的管理氛围。 培养团队信念、增强凝聚力量 中心注重团队协作力、凝聚力的培养,突出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发挥党工团的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组织全体职工参加的新春联欢会、“三八妇女节”娱乐活动、五四青年节演讲,护士节庆祝系列活动,青年拓展运动,“我为团队增辉团队因我精彩”职工运动会、“为党高歌 为祖国喝彩”红歌歌友会以及每月的电影日娱乐活动,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召开,进一步唤起每个职工的工作热情,手拉手,心贴心,聚内力,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共同努力。 同时,中心注重营造学习氛围,积极开展各项培训及考试考核,向学习型社区中心目标看齐,争优创新。 多年来通过展览路社区人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社区卫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代表西城区迎接全市绩效考核多次取得好成绩,在区社管中心的全年绩效考核中,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心主任常淑玲荣获“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先进者”。荣获“北京市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回归扎根’工程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常淑玲优秀导师团队”称号。 做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基地之一,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班,共计培训125人,受到学员的好评,满意度达98%。中心编写并聘请专家论证后出版两本培训教材,分别是《全国中医类别社区医师培训教材》和《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口袋书》。 中心全年接待参观来访、工作检查、大型活动、媒体采访等82次。中心曾得到了国家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马建中副局长、北京市丁向阳副市长、北京市卫生局方来英局长、市中医药管理局赵静局长和西城梁昌新副区长就“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培养、为百姓服务和社区中医药建设”的调研、指导;先后接待了美国、法国等医疗专家代表团;广东省、新疆宁夏自治区、深圳、珠海等地医药卫生行政领导和专家的考察;接受了全国及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调研。 七、工作创新点 (一)、中医治未病工程 积极营造社区中医文化氛围、努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组建社区中医青年健康讲师团、培训家庭保健员中医适宜技术,并传播中医导引术,编写中医健康教育处方及教案、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孕产妇管理及儿童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社区慢病管理中体现中医健康管理的连续性,中心及社区站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达十余种。建立北京首家“KY3H”健康保健系统和健康小屋,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体质、证素、辩识服务,将慢病管理的关口前移下移,在社区六位一体服务中扩展中医药服务内涵,在社区中医“治未病”工作中做出努力探索,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药体系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 (二)、 居民健康自测体检 建立居民健康自测体检区,通过西医健康自测十项,中医体质辨识三项检测,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自测体检服务。培养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将自助体检的数据归属健康档案,为居民的不同人群管理提供理论数据,针对慢病的危险因素提供性干预。 (三)、功能单位管理取得成效 加强功能单位管理,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将生活社区延伸到功能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通过干预管理,提高人群健康知信行水平。目前管理9个单位,2136人。将建筑设计研究总院900余人及卫生部列为重点功能单位管理人群。将中医治未病工作融入功能社区管理,传授养生保健、进行体质辨识,“冬病夏治”治未病等健康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居民健康档案及慢病管理工作: 中心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建档数 74233人,其中社区60岁以上老人建档28198人。高血压管理数14677人,规范管理率83.42%。 糖尿病管理数5499人,规范管理率81.89% 。脑卒中管理数2865人,规范管理率82.9%。冠心病管理数5975人。规范管理率82%。慢病管理红名单签约1488人。开展知己健康管理人数1270人次。 (五)、教学基地建设 承担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中医类别全科社区培训基地,北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基地,北京市预防保健医师培训基地,北京市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社区培训基地,北京医科大学临床毕业生社区实践基地。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全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训班。 (六)、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五化”探索: 基本服务规范化、责任明确网格化、管理机制一体化、健康促进多样化、团队建设人文化 (七)、人才培养重实践: 1)开展师带徒教学 2)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 累计开展科研项目共计33项,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共计18项,立项有7项,协作有11项。 3)进修学习:选送人员到人民医院进修; 4)通过与人民医院的视频网络平台,进行视频教学、病历讨论。 5)进行MPA、MPH硕士人才培养 (八)、开展各项疾病筛查防治工作: 中心开展脑卒中筛查、眼底筛查、COPD筛查、骨密度筛查、贫血筛查以及肾衰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