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给我留言 | 地图 | 日志 | 帮助
肾病专科
尿毒症患者选择抗生素的原则
来源:响石潭 日期:2009-11-26 10:04:25 标签:尿毒症 肾病
  药物性肾损害已经成为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34.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占25%为药物引起,其中绝大多数与抗菌素有关。一方面是有些抗菌素具有肾毒性,可以损伤肾脏;另一方面是肾脏的血流量大,毛细血管表面积大,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药物在肾脏浓度高,容易对肾脏造成直接损害。所以抗菌素与尿毒症的关系应引起重视。一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尽量避免使用有肾毒性的抗菌素

(一) 氨基糖甙类抗菌素

  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有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巴龙霉素、妥布霉素等。此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直接肾毒性,其肾毒性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持续时间相关。其中新霉素肾毒性最大,目前已基本不用;庆大霉素次之,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与庆大霉素相似;妥布霉素与庆大霉素相似或稍轻;链霉素常规剂量不致引起肾损害。由于该类药物在肾脏聚集且排出缓慢,应用10天以上即易产生肾毒性,如剂量适当且疗程不超过10天,则肾毒性可大为减少。

(二) 青霉素族抗菌素

  青霉素族抗菌素无直接肾毒性,一般不引起中毒,但易发生过敏反应引起间质性肾炎。各种青霉素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尤以甲氧苯青霉素和氨基苄青霉素常见。临床表现一般见于用药后7~14天,起病突然,表现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肾衰,同时伴有全身过敏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痛及血清IgE增高,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可有轻度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沉渣涂片染色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所以对过敏体质者应禁用青霉素。

(三) 头孢菌素类抗菌素

  头孢菌素在肝脏内乙酰化后主要经肾脏排泄。各种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头孢娄利定(先锋霉素Ⅱ)肾毒性最强,可直接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严重者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其肾毒性与剂量有关。头孢力新(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啶(先锋霉素Ⅵ)无明显肾毒性。头孢菌素类引起的肾损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肾功能减退。一般停药后可以逆转,若血中浓度过高则可引起不可逆性改变。如用于已有肾功能损害者、脱水、休克者,或与速尿、氨基糖甙类同用,均可加重其肾毒性。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化学结构相似,有交叉过敏反应,故对青霉素过敏者应慎用或禁用。

(四) 多粘菌素类抗菌素

  多粘菌素类抗菌素为抗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的药物,肾毒性较大。多粘菌素B每天用2.5mg/kg可引起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上皮细胞增多,剂量达每天3mg/kg则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亦可引起肾小管变性,浓缩功能降低,发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衰竭。粘菌素(抗敌素)毒性较低,每天剂量为2~5mg/kg,对老人或有潜在性肾脏病者耐受性差,可出现一过性氮质血症,也可引起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五) 二性霉素B

  二性霉素B为抗真菌感染的重要药物,肾毒性强。可直接作用于髓襻升支和远端小管及集合管,偶可损伤近端小管及血管内皮细胞。还可产生过敏性血管炎改变,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并可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明显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及肾性尿崩症。一般尿酸化功能受损先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其肾毒性与总剂量有关,总剂量达4g以上时,40%患者有肾功能损害;5g以上时,90%患者有肾功能损害。尤其是老人及有脱水者。停药数周或数月,肾功能损害可逐渐恢复,如出现肾功能损害仍继续用药,则可发生急性肾衰。


© 响石潭医生 始于2008隆冬 ChinaDoctor 中国▪四川省古蜀不可斋 进入响石潭前必读 蜀ICP备081107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