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认识郑民生的人,都对他屠杀小学生表示了极大的震惊和不解,并一再强调,郑平时很喜欢小孩子,为人真的很不错。

  他连打架都不会,我从来没见他跟人吵过架。认识郑十几年的邻居阿婆眼泛泪光,想不明白,这样子的一个人怎么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3月23日早7点25分左右,42岁的郑民生突现福建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用一把长约25厘米的水果刀55秒内连捅13个小学生,致8死5伤。

  血案让南平全城震怒,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他配被枪毙?按我们南平人说法,应该一刀刀割掉他的肉!”

  爱唱歌的“好医生”

  如果没有杀人一事,在周围人眼中,郑民生应该会一辈子就是那个有点内向的好医生。

  三官堂社区不大。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为了安置拆迁的搬迁户,在山区高处建了这9幢砖混楼。不到200户人家,大部分住了多年,几乎所有人都认识郑民生。

  “长得白白胖胖的,个子1米75,很漂亮的一个小伙子。”“一表人才”是所有人对郑的外貌评价。

  大家都说,郑很有礼貌,见面都会点头打打招呼。邻里之间,有个小毛小病去问郑民生,从不拒绝都会帮着看,还给带药,甚至送到人家家里去。

  邻居老周开摩的,郑民生经常搭老周的车去上班,来来去去就熟了。

  六年前,老周女儿怀孕。前三个月,妊娠反应很大,吐得不行,到市立医院、人民医院看都没有效果,把老周急得不行。有回载着郑民生,老周想起郑是医生,随口问了孕妇呕吐怎么治。郑坐在摩托车后座上,足足说了五分钟——从上车到下车。

  “从没见过医生解释这么仔细。”老周很感动,后来女儿吃了郑开的药三天就不吐了。“郑民生医术不错,医德也好。”

  “你要是问我他这个人怎么样,我只能说,是非常不错的一个人。可惜了。”南平化纤厂职工家属院,几个找过郑看病的退休工人用肯定的语气说。

  原先在三官堂开小吃店的阿婆过去常常捞面条给郑民生吃。她说,小郑这个孩子长得好,说话也很有道理,爱唱歌,是她听过唱得最好的人,还学过日语。

  房子和两个女人

  要不是郑民生没有房子,肯定老早就结婚有孩子了。邻居们都说,除了没房子这一点,凭郑的条件,“哪个女孩子能拒绝他的追求?”

  但事实是,从1990年建阳卫校医师班毕业进入南平化纤厂职工医院,工作20年,案发前郑民生曾长期跟三哥一家三口及82岁的老母亲挤在三官堂一套不足62平方米的两居室里。

  郑谈了很多次恋爱,最后都告吹,都是因为女方嫌弃他没钱买房子。苦闷的郑民生也会向周围人诉苦。“现在的女人要求都很高。”

  也有邻居开玩笑:“没房子结不了婚,干脆就不结婚一辈子单身喽。”郑民生立刻反驳:“这怎么行,没有结婚生孩子,家庭不完整。”

  郑很喜欢小孩子,大家一致公认。人们常见郑跟孩子们玩成一团的画面。在化纤厂职工医院时,病人带来小孙子,郑也会去乐呵呵地逗逗。三官堂的不少孩子吃过郑买的零食。尤其是三哥的女儿,郑有钱的时候,时不时带侄女去吃麦当劳。

  而郑跟前女友,三官堂的邻居,44岁的苏女士谈了一年多恋爱,俩人一度非常甜蜜,牵着手一起散步,打麻将时互称对方“老公”“老婆”。但有店面有房产的苏家,不同意女儿嫁给没有房子的郑民生。

  “没房子的话叫他至少拿出两万块,他也拿不出。”邻居婆婆听说,2009年的时候,郑民生在苏女士之前的女友回来找他要求复合,“说不用操心房子,那女的来买”。

  婆婆见到,郑用自己的摩托车载着那女人出去两次,很亲密的样子。

  “我后来问老苏,怎么小郑跟别的女人一起啦?老苏很伤心,说‘他是别人的老公了’。我再问就不肯说了。”婆婆很唏嘘。后来不知怎么,那女的也消失了,复合不了了之。

  而那时候郑民生失去了马站社区诊所的工作,几次拎着行李去过外地找事干,最后都没成。

  “从那个时候起,他的脸色就开始黄黄的,很难看了。”

  兄弟失和

  2009年6月,郑民生失去了社区诊所的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准确说出是他怎么失去的。“他只说原来的院长害他,带着同事给他穿小鞋,但具体怎么不和他从没说过。”

  地处偏僻的三官堂没有什么娱乐,大家常常吃完饭出来散步聊天。“以前他有工作心情好的时候,会主动拍我肩膀叫我‘阿姨好’,后来见到都不怎么跟我们打招呼,也不跟我们说话了。”楼下阿姨说。

  邻居们常见到,失业后的郑民生一个人坐在路边的栏杆上发呆,“表情呆呆的,非常压抑”。但却没有人敢上去问。

  “谁都不敢问。郑民生是非常爱面子的人,我们怕伤了他自尊。”邻居老陈说,郑民生这个人人很好,就是小心眼,爱猜疑,“我们聊天,他走过去会以为我们在说他。”

  跟郑认识十几年的阿姨也说,多问一句怎么没工作了,郑就会有点生气:“别问了,问这么多做什么呢?”

  于是大家只能从郑的只言片语里知道一些模糊的信息。

  郑曾经去外地找过几次工作,有人说他想自己开个诊所,没有关系也没资金。后来连酒店公关都去应聘了,还找政府上访过,没人理睬。

  “上访什么?”记者问。

  “不清楚了,他没说,我们就不多问。当邻居平时说说笑笑,何必惹尴尬呢?”

  邻居都知道,郑民生跟三哥相处很不好。

  “他三哥以前是开货车的,现在夫妻俩都是打打零工。”郑自从没有钱以后,“小不点”就常常骂他“白吃饭”,还有邻居听到郑家里传出他的哭喊。“关你什么事,你凭什么打我?”

  据称,郑的老母亲就是不堪忍受争吵,去年10月搬去跟她妹妹住。但郑民生在邻居面前从不提跟哥哥的话题。

  事发前几天,有邻居曾见到郑好几天坐在楼梯上,靠着扶梯闭着眼,脸色蜡黄,“一看就是饿的,好几天没吃饭了。”

  可郑一连几天,只是那么坐着。

  “他就是太好面子,没钱吃饭,去小吃店里赊一碗两碗的,邻居也不会介意,可他就是不开口。”

  邻居阿婆告诉记者,郑住的那套房子是他母亲的。以前是一家人一起住,后来结婚了渐渐搬出去,只剩下个子矮矮外号“小不点”的老三一家住一间屋子。而母亲曾让郑的三哥结婚了也搬出去,房子留给弟弟结婚用。

  “他哥哥当做没听到,现在孩子都11岁了。”说着邻居阿婆放低了声音,“他妈妈以前还跟我偷偷哭,说自己家‘小不点’不争气,把弟弟一两万块钱都拿出去赌博,全部输掉了。”

  独来独往的“臭头”

  郑民生对邻居是助人为乐,对病人热情细致,甚至对诊所旁边小吃店的老板、缝衣服的阿姨都非常礼貌客气。

  但大家也都承认,郑总是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亲密的朋友。在医院里跟同事的关系也很淡。

  对此马站社区诊所的医生们也都默认。“我们就是工作关系,共事还是可以的。别的就没什么往来了。”郑辞职后,诊所就没有再与他联系,“只有个别医生在路上见过他。”

  “这个人是可以的,就是脑子有点缺根筋,太直接不懂得圆滑。”“摩的哥”老周说,郑民生有点内向,也不跟人吵架,就是认死理。

  坐老周的摩的多了,郑民生时不时会发些牢骚。老周劝郑民生不要这样逢人就说领导坏,郑民生很生气,“我说错了吗?”

  “他对我们这些外人是可以的,但是对内就不知道了。”化纤厂退休职工说,郑民生在化纤厂职工医院时,就跟同事关系不好。“按我们土话说,一群人里面总是有个‘臭头’,别人看他不惯联合起来欺负他。”

  郑民生就是这样的“臭头”。

  诊所边上小吃店张老板也听过郑埋怨同事孤立他。“他说自己技术好,专门找他看病的病人多,别的医生嫉妒。

  而“摩的哥”老周也多次听郑提起自己在诊所技术最过硬,别人开药方都是从他这里看去学会的,“学会了就开始排挤我”。

  2009年上半年,郑民生到陈老板的小吃店吃饭,说自己要被派到太平镇乡镇医院去三个月。“下乡这种活谁肯干?”陈老板摇摇头,觉得郑一定是在诊所吃不开被派了这样的苦差。

  但诊所医生面对记者的采访,十分干脆地反驳了嫉妒排挤的说法。

  困的“失败者”

  郑民生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六个兄弟姐妹中,郑民生是最会读书的孩子。1990年,22岁的郑毕业于建阳卫校医师班,进入南平化纤厂职工医院。

  跟现在大学生遍地横流的情况不同,二十年前,中专生在南平地区算是高学历的人才。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南平化纤厂效益不错,是一个在岗职工约一千五百人的大国营企业,要进化纤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郑民生当时刚毕业就能进来,还是不错的,应该可以肯定找了关系。”一位化纤厂老职工说。

  但2000年前后,化纤厂的效益已不如往昔,而技术创新部主管的工资也不过每月530元。“郑民生的工资不会超过500块。”

  2001年4月,突如其来的“停机检修”拉开倒闭的序幕。两个月后,工厂破产,除去到达退休年龄的人,至少一千名职工面临自己找工作的窘境。“按工龄发一次性补助,一年工龄605块钱。医保社保自己交。”

  而当时至少一半的工人没有分配到房子。最新的“新四栋”,还是1994年集资盖的,一共36套房大家抢,年轻的如郑民生根本没资格,只能住单身宿舍,一个房间两三个人住。

  不过,郑民生也算幸运。2002年,化纤厂职工医院被南平市延平区卫生局接管,改制为马站社区医疗服务站。现有的七八名医生几乎都是原职工医院的,他们还不需“自主择业”。

  8年后,郑民生收入约一千三四。差不多是南平市普通收入。

  跟社区诊所其他医生不同的是,几年前集资买诊所的店面,郑民生因为没有钱放弃了自己的份额。而如今,入了份的医生每个月可以拿到店面的房租。
 

  失去房租,同时没有房子、没有积蓄、没有结婚,他成了一步步被边缘的“失败者”。

  2009年6月,失去诊所医生工作的郑民生更加穷困潦倒。

  2010年3月23日。郑民生早上6点多就出门,没有人知道他有没有吃早饭。

  7点25分,郑民生举起刀子连扎13名孩子,刀刀致命,几乎让人遗忘他的虚弱。

  当天人们赶到他居住的家,大门紧锁,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凌乱的餐桌上,被遗弃的几碟咸菜和米饭。

   注:本文全文转载自《齐鲁晚报》,著作权归原作者,文题由响石潭命名,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