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〇一一年二月四日,农历正月初二,今天在24节气里面是立春。在今日的12时33分就要立春了,俗称打春。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在响石潭家乡正月初二是要走心灵的。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去世,并且在三年之内,那么今天就要到这家去走亲戚。如果你的所有亲戚今天都没有心灵,那么今天就在家休息,初三才开始走亲戚呢。
响石潭以前写过立春的饮食保健,今天就说一下立春的风俗习惯。
一、鞭春牛
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二、抬春色
清朝时,潮汕地区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腋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三、送春牛、迎春鸡
立春节,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更实质上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 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也有地方缝制春鸡,立春前缝制的谓之“迎春鸡”,立春当天缝制的谓之“打春鸡”。“迎春鸡”缝一只,“打春鸡”缝两只。缝好后分别缝在孩子袄袖和帽子上,或者分别缝在两个袄袖上。
四、咬春、尝春
有的地方还曾流行“咬春”、“尝春”的习俗。“咬春”其实就是在立春时吃生萝卜。据说立春之日咬一口生萝卜可消除春困。“尝春”的情形实际上和“咬春”差不多,只不过咬的不是生萝卜而是春饼和春盘。春饼是用面烙制的薄饼,春盘又称“五辛盘”,是将五种辛辣的生菜装到一个盘里,通常是用葱、姜、蒜、芥菜疙瘩、辣椒等切成细丝调和而成,有点类似于拌凉菜。现在吃春盘、春饼的习俗已不多见,大多改吃饺子、面条了,民间有“迎春饺子打春面”的说法。
五、试 春
在鲁西北流行一种用鹅毛或者鸡毛“试春”的活动:把一根竹筒埋进地里,在露出地面的筒口上放一根鹅毛或者鸡毛,立春时刻一到,鹅毛或者鸡毛就会飞起来,说明地气萌动,春已来临,当地俗话叫做“春来鹅毛起”。 南方客家人还有在立春之时立生鸡蛋,拿一个生鸡蛋直立放在平滑的桌面,只要心诚,时辰一到生鸡蛋自然立起来了,也预示新年将风调雨顺。有的地方还有在秋分或春分时立生鸡蛋的。
六、迎 春
立春这天,山东人通常要三五成群到野外去迎接春天,有的地方似乎连春天从什么方向来都知道了,说是出了村庄往东走,而且迎接到的“春天”也很有意思:出村庄后不论远近,只要遇见穿红衣、戴红帽、披红围巾或者提红包袱的人,就算是迎着春了。运城地区新嫁女,立春这天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