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在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据报道北京进行的社区卫生移动医疗云服务模式正是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开展云服务。其实这正是新华家医所缺乏的信息化,悲催的是信息化乏力啊。不过还是看看北京的开展,很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响石潭所谓“云医疗”其实也很简单,运用远程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健康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借助于便携式“移动医疗箱”,实现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同步传输。“移动医疗箱”中包括无线数据传输网关,便携式心电仪,人体脂肪测量仪,血压计,血糖测试仪和脉搏血氧仪等。所有设备均内置无线上传模块,测试完毕后无需手动设置,数据自动上传至“东城区移动医疗云平台”,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同步。这里面最闪亮的无疑是与居民个人档案的同步,这一同步不知道可以节约好多我们的人力,而且更加的智能化。

目前北京市东城区已经实现社区卫生移动医疗“云服务”模式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中心和3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推广应用,配备了50台便携式“移动医疗箱”。目前东城区已为居民办理移动医疗“云服务”卡14902张,全科医生团队累计为重点人群建立个人生活方式档案1万余份,更新居民健康档案体检信息5000余条。今后还要探索“云医疗”服务在手机上的应用,居民用手机即可查询到个人健康指标数据,更加方便居民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不知道这个个人生活方式档案是什么呢?

通过云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机构可以实时为居民提供慢病管理的10余项健康指标测量服务,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刷卡即测、健康数据实时上传、异常数据提醒、个人健康档案实时同步、数据随时查看功能,从而提升了社区居民慢病管理依从性,让居民的健康管理变得更有连续性、更具实时性、更加精细化。除了上面说的访视的同步外,居民到社区卫生机构就医候诊时,也可以在健康小屋进行健康信息采集,数据也会上传云端,与健康档案同步。而我们现在健康小屋的体检数据则是死的,没有进入到居民的个人访视当中。

居民家中的“移动医疗箱”,与其它“互联网+医疗”的做法相比,只能算作“小清新”,却更深入社区、贴近生活。而通过技术改良,居民或许只要能完成戴袖套动作,就能自行采集数据,只要会在胸口贴上电极贴,就可完成心电图的传输,这些简单的操作正是居民所期盼,也让居家老人等特殊群体不被“互联网+医疗”所遗忘。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信息化,我们的动作太小,我们过于被动,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是被淘汰的一员,新华家医,需要加快信息化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