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
■中医是国宝,但不能太狭隘。 ■“江中”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学研”是手段,“产”才是目的。 ■“江中”培养人的目的应该是为提高整个社会的产业竞争力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助推。 ■“江中”办学不提“知名”、“一流”,而只强调“特色”定位,有特色就知名,没特色很难知名。 ■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首先有市场竞争力。让学生成才,这个成才不是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才,而是学生想成什么“才”,学校要为他们的成长愿望服务。 ■就是要让那些埋头搞教学的人“沾光”。累计三次评上“教学标兵”的授予“名师标兵”称号,津贴上浮15%,延期至65岁退休。 ■不入“双惟班”后悔一辈子,对优秀的“打压”,落后的“激励”,人要“把握”得住自己。 ■让本科生介入科研,不是“揠苗助长”,而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要用工,选江中” 4月20日这天,正要出差的江西中医学院院长刘红宁被几位不期而至的客人“堵”在了办公室门口。 来人自称是全球最大的某制药企业的市场营销部副总监,他们此行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当面拜访刘红宁,希望弄清楚那个一直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大问号。 寒假以来好长一段时间,刘红宁接连“奇怪”地收到不少的来信,写信人或来自企业,或干脆就是学生家长,仿佛就商量好了一般,集体向他“讨教”同样的问题。那么这个困扰了很多人的“大问号”到底是什么呢? 一位叫李烈荣的农村家长说,刘院长,您到底用了什么“秘方”,只一个学期就让我儿子变得如此优秀。这位家长向院长反映,他的儿子在放假期间,不仅每天坚持沿着田畦跑步,而且主动帮助家里干农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发动了以前高中的同学,在村里组织了“新农民”晚间文娱活动。这位家长在信里说,刘院长,我儿子给“大学生”增了光,我代表全村人向“江中”,也向您表示感谢。 其实,所有对“江中”感兴趣的人,想问的也不外乎就是李烈荣这样的疑问。前来登门拜访刘红宁的那几个人,他们所在的企业,现有63名“江中”的毕业生。可不分男女,一概吃苦耐劳,干活不讲价钱,业绩突出的,一准是“江中”的学生。凭什么这样的学生就一定是“江中”培养的?“江中”到底用了什么办法培养出来的?他们想亲自与刘院长讨教一番,兴许能在今后的员工培训时也能“偷师”几招呢。 他们想必是找到答案了。返京后,他们立马让公司人力资源部致电“江中”,明确凡是“江中”的毕业生,本企业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其实,也不仅仅只他们对“江中”毕业生感兴趣,在一次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上,“江中”的一个学生一天之内收到了7份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书。很多用人单位,不等“江中”的学生毕业,就提前来校“预定”了。 “要用工,选江中”,不知始于何时,这句话在业界不胫而走。“江中”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现象,引发了《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对“江中”争相探秘。 “江中”凭什么独占就业翘楚? “江中”的高就业率只是“冰山一角”,其独到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才是“江中”的“绝学”。 “江中”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因“培养适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中药人才”,这才是“江中”的魅力所在。 “江中”,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医学院的教改,因其独特的育人模式,而闯入了大学教育的公众视线,让人刮目相看。刘红宁到底为“江中”开了怎样一副神奇的“处方”,让孱弱的“江中”从此走向了强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