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响石潭和一位社区居民的交谈中得知其在练习太极拳,先是练习陈式太极拳后来又练习陈式太极拳,他觉得这二者的气机吐纳有所差异。响石潭仅是在大学本科时候练习过太极拳,因而这里再再温习下太极拳的一些知识。

陈式太极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为陈王庭创于明末清初。陈王庭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

陈式太极劲如缠丝,发如炮如,真正的刚柔并济,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陈氏太极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派生了杨、吴、武、孙四大流派。

杨式太极:杨露禅跟随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学习陈式太极,成名后于北京授拳,由于所学者皆为贵族子弟,金枝玉叶,不适合大体力运动,随使其动作简化,姿势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为中架。再经其孙澄浦修改而成为现在流行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柔和,绵里藏针,姿势顺达。

吴式太极拳:杨露禅在清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其学拳,后又学于杨班候。全佑传其子鉴泉,后鉴泉从汉性吴,名吴鉴泉。

从保健的角度来说

陈氏太极与杨氏太极没有太大的区别,杨式太极拳除在套路的风格上与陈式太极拳有较大的区别外,在其他要领方面也有一些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陈式太极拳小架的手形要求为瓦棱形,食指领劲;杨式太极拳的手形要求为凹形,中指领劲。

步法方面,陈式太极拳要求落地生根;而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为四正,后脚为四隅。当后脚向前上步时,前脚必须先变成四隅脚,迈步为“川”字步。裆的要领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陈式太极拳大架要求翻裆和圆裆;陈式太极拳小架要求翻裆和合裆;杨式太极拳要求吊裆和圆裆。

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的问题

近五十年,杨式太极拳发展最快。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广中,突出了杨式太极拳的易学、易练,传播着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很少强调要领及用意运气,使得真正的杨式太极拳被淡忘,出现了大量的 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为此,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着从普及到提高的阶段,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能总停留在形似上,要强调用意运气,逐步做到形神俱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