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召开“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座谈会”。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在会上表示,推进全科医生制度的首要工作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激励机制、执业机制以及教育培训进行改革。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健康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要求。在这一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以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表示,单从慢性病这一点来说,中国的慢性病死亡率已经占到了总死亡率的80%,占疾病总负担的64%,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要想改善这种状况,不能只靠打针吃药,必须发挥全科医生的健康管理作用,这催生了全科医生的巨大需求。

与巨大需求相对应的,是人才的严重短缺。卫生部妇社司司长秦怀金介绍说,中国目前的全科医生和助理医生只有7.8万人,而且学历整体偏低,如果要达到《指导意见》中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个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至少需要27万到41万名高素质的从业者,这中间的缺口是非常巨大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2000人拥有一名全科医生才能够满足新世纪的健康需求。因为中国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重治疗轻预防”,导致医生队伍的建设严重的偏向了专科医生的培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曾益新分享了一组数据:在法国每千人拥有1.6名全科医生,1.7名专科医生;在美国每千人拥有1.0名全科医生,1.5名专科医生;澳大利亚每千人拥有1.4名全科医生,1.4名专科医生。

提高全科医生待遇 增加职业认同感

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推进全科医生制度最先要解决的就是医生数量的问题,要先把队伍建起来,这需要改革对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所有专家都认为目前中国的全科医生待遇过低,与专科医生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即使大专院校专门培养的全科医生,毕业后的流失率也非常高,队伍非常不稳定。曾益新院士提供的数据显示,瑞典的专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2.5倍,全科医生是2.2倍;英国的专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4.3倍,全科医生是4.2倍;美国专科医生收入是社会平均收入的4.1倍,全科医生是3.3-3.7倍。中国想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必须赋予这个岗位足够的吸引力,才能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之后,其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还可以多点执业,为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项目收取服务费;另外,为签约居民提供非约定的服务,也可以按规定收取服务费。这是比较理想的收入模式,但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鉴于目前全科医生还是事业单位编制,在过渡阶段需要国家继续增加投入,如果实现全科医生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全科医生的各项收入达到每年8万到10万,应该比较合适。

除了收入问题,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晋升机制也是全科医生流失的重要原因。社会以及医疗行业内部对于全科医疗都未能给予应有的尊重,甚至认为全科医疗就是次一等的医疗,全科医生就是次一等的医生。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发言表示,很多全科医生实际上还在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干了很多“杂活”,并不是在做医生的本职工作。建议增加社会工作者的配备,让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回归应有的角色定位。

另外,杜雪平主任还建议增加全科医生的晋升指标。比如,目前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约有200人,但却只有一个正高名额,基本上中心的主任是正高职称,其他人再努力都没有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祝墡珠建议,全科医生也要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并且晋升的年限应该更少一点

 全科医学教育理念需改进

推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另一大难点是百姓对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不够信任,这需要加强全科医生的学历教育和持续地培训。

《指导意见》中指出,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目前全国有十几所院校在试点这样的模式。

祝墡珠教授认为,目前各大专院校的全科医生教育还不成熟,教育模式还是以生物学模式为主——只看到病,看不到人,而全科医生不仅仅是一个理科,也是一个人文学科,需要真正的全科医生理念的培养。陈竺部长认为,医学院校的教育也应该引入全科理念——现在医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已经进行了分科,已经打上了专科的烙印,以后的工作中怎么能够改变为全科的思维呢?全科应该是最大的“专科”,其他各个专科都是全科的一部分。全科医生要培养以社区为基础的领袖型人才。

在毕业后的规范化培养阶段,更需要有全科医生的实践培训。目前,全科医生毕业后需要到大医院进行轮转,而大医院的培训都是专科医生的培训,并没有全科医生培训,因此在这个阶段学不到全科医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比如营养干预、心理辅导、与居民的沟通技巧等。因此,培训基地只设在大医院是不行的。陈竺部长表示,新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应该有2年在临床,1年在社区。

祝墡珠教授建议在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设立全科医疗科室,一方面,很多患者到医院就医时往往只知道身体不适的症状,但不知道该去看什么科、查什么病,设立全科医疗科室可以对这部分患者进行首诊,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同时,这个科室还可以作为全科医生培养的基地,让医学生在大医院里不仅能学到专科医生的技能,也能学到全科医生的技能。

《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 “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目前在过渡阶段将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全科医生首诊试点并逐步推行。全科医生在执业平台方面得以保障。此外,杜雪平主任还建议,应该落实政策问责制。国家出台了很多好政策,但是却面临落实难的问题,最后导致效果的不尽人意。《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怎么去落实、落实得好不好,建议要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