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的北京市新街口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熙攘,十几个附近社区的居民为了找下午坐诊的骨科大夫看病,都挤在不足16平方米的一楼大厅里等候。护士在不停地维持秩序。

随着“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转诊网络的实行与完善,“首诊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逐渐成形,社区居民必须先在本人选择的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然后因病情需要由社区医生联系转诊,否则住院产生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因此,社区医院每日门诊量日益增大,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们几乎承担了与大医院相当的工作量。

7月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指导意见》的出台使在社区医院工作的全科医生再一次受到关注。

“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治医生徐医生刚刚退休返聘到社区,她认为目前对社区医院以及全科医生的定位仍然模糊不清,“水电费、房管等各种琐事都要我们医生直接负责。很多医生希望在业务上能有所进步,但现在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看病无关,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积极性。”

2010年7月,北京市卫生局要求在全市3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广应用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包括为居民建立动态、连续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然而,自2008年开始大规模为市民建立健康档案至今,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已经建到了第6版。要求用计算机建立电子档案后,之前手写的纸质档案又全部成了废纸。目前,社区居民每人都有慢病管理、家庭签约、健康建档三份档案,数量庞大,难以整合,这都成了全科医生们不想面对又不得不完成的“社会工作”。

响石潭北京市卫生局推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3人组成,要求一个服务团队要签约家庭600到800户,这让新街口西里卫生站负责3个居委会、面对常驻在册人口18000人提供服务的陈站长非常头疼。“我们一个团队按600户签约来算,一天跑3户,了解一下每户人近期健康状况,时间很紧张。再加上每天不仅要了解患者病情,还要关注其心理变化以进行有效追踪管理,这个看诊时间就比在大医院长很多。所以每年能有时间把这600户走一圈很不容易。我们也想服务到位,但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呢?”

这种工作强度并不只是西里卫生站医务人员独有,据了解,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拥有149名医务工作人员,却要面对21个社区居委会共计111981人的社区医疗管理任务。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以及细致芜杂的服务项目,全科医生们深感力不从心。

出力不讨“好” 坚持全靠责任心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年前盘下一个楼,打算做新的服务中心以便更好地服务居民、改善医生工作环境,然而,两年过去了,虽然手续和资金都已办理到位,但装修仍迟迟不见动静。“现在这个地方,楼下是医院,楼上是办公室,忙的时候都转不开身子”,据徐医生介绍,由于地方小、医生少,使得首诊到社区的居民候诊时间渐长。此外,硬件配备上的不均衡,不仅降低了社区医院的服务质量,同时也让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相比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据了解,大医院配备的医疗器械都是上百万元的进口机器,而中心配备的往往只是几十万元的国产机器。目前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生化仪已经坏掉,心电图仪用的仍是最原始的单导心电图仪,且维修频率非常高。

虽然全科医生的工作量与大医院专科医生同样繁重,但待遇则是天壤之别。据了解,在实行“收支两条线”政策之前,护国寺医院的医生每月光奖金就超过3000元,年薪普遍达到7万元左右。从2008年开始实行“收支两条线”至今,国家对西城区全科医生财政拨款一直维持人均4.5万元/年,新进的研究生全科医生月基本工资为1600元。而对财政收入差一些的东城区国家财政拨款人均只有2.6万元/年,相比大医院奖金逐年大幅提升以及物价上涨的程度,全科医生的收入可谓不升反降。

“我们是真的喜欢服务居民、爱这份工作才一直坚持做下去的。我们跟每一个居民都非常熟,我们觉得对居民有责任。”这是社区医生们一直坚持社区工作的动力。

全科医生流失严重 未来发展如何实现

目前,“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已在北京多区开展,然而人员短缺的制约仍是社区医院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尴尬。据统计,北京市实际需要社区医务人员3万人,而缺口达到了1万多人,且社区医务人员还在不断流失。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000人,但同时流失率也非常高,另觅他职的社区医生67%是因为薪酬过低。

新街口半壁卫生站面对3个居委会共3万居民,现在只有4名医生、4名护士。去年有两名医生选择了退休或调离社区医院,今年9月份又将有一名大夫选择进修而离开。“北京孩子少,外地孩子多,培养出一个不容易,刚用顺手就走了。”这不仅是半壁卫生站,也是整个社区医院普遍出现的问题。

“全科医生如果没有经济上的保证,没有全社会对这个职位的尊重,要想留住人是极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秦伯益指出。

发展社区医院是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以及社会老龄化加剧、居民慢性病普遍等问题,然而全科医生人才不到位,不仅会使社区医院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达到规范化,甚至进一步阻碍医改的成效,乃至民生。

“全科医生应该与专科医生接轨,同样具有读研、搞科研的机会,这样才能留住吸引住一批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有感而发,“吸引人才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为了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才能留住人才,这是一条线下来的,中国全科医师制度应该沿着这一条线发展。”目前全科医生多是本、专科毕业,高学历医科人才罕进社区,而不断提高社区医院看诊水平,势必需要培养更多高学历、科班出身的全科医生来支持,光靠退休返聘人员维持社区医院看诊并不是长久之计。

徐医生今年被中心安排带一医科院校刚毕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看病效率,他利用自己优秀的电脑技术为病人制作了健康检查表,可以很方便的查到就诊病人当月健康检查的各项安排。”徐医生认为,像这名毕业生这样优秀的年轻医生才是社区医院未来发展的希望。“希望还是有的,关键是如何留住希望。”

响石潭本文转载自中国妇女报,原题《社区医院:拿什么留住全科医生》,作者:周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