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信息,长宁区、徐汇区和浦东新区已获批申报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区。这标志着全科医生的从业、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将更趋完善。自2000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去年开始,上海又开展了从全科医生向家庭医生转化的试点工作,通过居民和家庭医生之间签约、预约服务、健康咨询和双向转诊等,开展长期、全面的健康管理。

为了解全科医生试点社区居民实际接受服务的情况、全科医生工作情况以及居民对其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和上海神州市场调查公司联合进行了“全科医生试点状况调查”。复旦大学MPA单证班等部分研究生、大学生访员对社区居民和全科医生进行了面访调查,并由神州调查数据采集中心进行统计分析,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根据此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本次调查报道。

本次调查区域以长宁区、徐汇区、浦东新区3个试点区为主,走访了312位被访对象,共成功完成312份问卷调查。医生被访者中,男性比例为41.2%,女性比例为58.8%,平均年龄在39.82周岁,从事全科医生的平均年限达到7.06年,94.1%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居民被访者中,男女比例持平,各占50%,平均年龄为48.62周岁,文化程度构成如下:小学以下占4.4%,初中占16.6%,高中占31.0%,大专为14.0%,大学本科为26.6%,研究生为7.4%。居民被访者家庭平均月收入为7874.4元。

试点现状:家庭医生叩开居民家门

上海从2000年开始进行全科医生的试点,在取得经验以后,根据新的医改方案,从2011年5月起在全市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截至目前,徐汇、长宁等10个试点区总计有7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85个村卫生室参加试点。即使是在郊区青浦,目前也已有七成户籍居民开始接受家庭医生的登门服务。

由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组成的签约家庭医生团队背后,是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协同配合的医疗网络:家庭医生与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与二、三级医院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技术服务协同,与社区各类组织协同。通过家庭医生的触角,上海可以顺利为居民提供5类医疗卫生服务:预约式服务、互动式服务、跟踪式服务、关怀式服务、监测式服务,在促进居民健康上已初见成效。

那么,在试点区域,受访者对于这样的家庭医生是否知晓,受到家庭医生服务的受访者感受如何?本次调查显示,有78.8%的受访者表示知道所在区正在试点家庭医生制度,并且有53.9%的受访者已经选择过这样的服务,34.6%的受访者虽然没有选择过这样的服务,但纳入了以后就医的考虑范围,只有极少数11.4%的居民不想选择。在接受家庭医生的服务以后,有26.5%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有36.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表示说不清楚的为31.3%;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3.8%和1.8%。 (见下表)

服务受益:老年人体会深刻

受访者赵阿姨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多种慢性疾病,以往跑医院是家常便饭,甚至一次要看好几个科,带回家一批药,但治疗效果却未必理想。不久前,赵阿姨从居委会知道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可以跟医生签约,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医生不但提供上门服务,而且还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预约门诊等优惠服务。在经过多方打听和仔细斟酌后,赵阿姨和医生签了约。家庭医生花了近一个小时对赵阿姨进行检查、了解,根据她的疾病轻重分了主次和先后,让赵阿姨保持合理服药。赵阿姨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赵阿姨现在有什么健康问题就找家庭医生咨询。 “现在啊,她是我的家庭医生,还是我的营养师,有时候我们还聊聊家常,已经成好朋友了。 ”赵阿姨高兴地说。

赵阿姨的感受是个典型案例。根据已选择全科医生的居民反馈来看,签约式家庭医生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便利,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由于实行一对一的签约模式,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够有效地监控病情的发展。与医生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也使得医生对于病人的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就医不再是传统的问诊过场形式,而是建立在人性化基础上的家庭看诊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费用也是受访者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认为和家庭医生签约以后,医疗费用明显下降的受访者为18.5%;无明显变化的为76.9%;有升高的受访者为4.6%。

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中,受访者对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费用较为合理、诊疗环境较为私密、服务内容较为全面,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和可选择上门服务的时间等均表示满意,不难看出,全科医生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减少了患者求医的开销,还节省了看病时间,这是一种主动上门、全天候、无缝隙的服务模式。 (见下表)

全科作用:小病诊治 大病鉴别

既然全科医生带来了这么多求医的优势,但从受访者的签约率来看,仅占28.1%,且在这些签约者中还存在42.3%的受访者从未接受过全科医生的服务。这固然有一些家庭对这项制度尚不了解,也有部分服务项目尚不完美。在一些市民的观念上,对于医生的技术水准还是有一定的认识误区。

首先,相当多的市民认为,好医生都在三级综合医院。本次调查中66.7%的全科医生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是一级医院转制而来,居民普遍认为一级医院里医生的学历和职称都较低,因此对全科医生信任度不高。

第二,全科医生是万能医生。居民认为,全科医生就是要“全”字当头,要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从医学专业角度而言,全科就是“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但是从全科医生的培养和试点角度而言,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在了解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能的受访者看来,家庭医生的最重要作用是做到“小病诊治,大病鉴别”,也就是说一般小病能够治疗,发现比较重的病能够告诉病人到哪个医院、哪个科室去检查治疗;其次是慢性病的常规治疗和观察;第三是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措施等。 (见下表)

在调查中发现有这样一个案例:王女士是个年轻的妈妈,不久前,女儿肚子疼,王女士和丈夫急忙叫了辆出租车把女儿带到一家三甲医院,挂了号去急诊室一看,前面居然有40多个小病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队总算轮到了,医生摸了摸肚子看了看喉咙直接说先验个血,做个B超,看病时间不超过5分钟。检查结果是“有点炎症”。开了点消炎药就打道回府。如果有了家庭医生,在看病之前,可以先咨询一下,许多看来比较纠结的问题或许就不会出现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三甲医院门诊病人中超过40%为感冒咳嗽或已确诊的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复诊,他们的医疗需求完全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得到满足。

队伍要求:技术过硬 服务贴心

本次调查,专门为社区的全科医生设计了问卷。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中,接近7成是从原来一级医院专科医生转移而来,大约1成是来自医学院校新近毕业的学生,有大约2成是从2、3级医院,或者从外地引进的专科医生。从事全科医生职业的平均年限约为7年。显然,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在我国还是个新鲜的事物,需要发展。调查显示,目前,全科医生每天的门诊时间平均6.61小时,签约成为家庭医生服务对象的每人平均为45.77户。而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技术全面和服务贴心的医生队伍。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医生问卷认为全科医生的队伍不稳定。

那么,如何稳定这样一支医生队伍呢? 34.7%受访者表示,首先是有一个合适的薪酬待遇;各有18.1%的受访者认为要有完善的晋升机会和社会对这个职业的尊重; 18%的受访者认为要完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称评聘制度。以后依次为在过渡期设定扶持政策,加强医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见下表)

不少受访者指出,实行家庭签约之后,工作量和压力变大,从以前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工作性质的变化使得绩效考核考评因素也面临改变。除了传统的门诊工作量以外,签约居民数量、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也应被列入考评因素。同时,希望对现有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加强培训。由于家庭医生需要具有比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少医生提议开展进修培训,通过上级医院的专家指导、组织医生学习国外先进模式、讲座培训等途径提高全科医生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期待心愿:让更多市民享受家庭医生服务

作为最早在全国实行全科医生试点的城市,上海在 “十二五”期间,每个市民都将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在2005年底,上海街道地段医院已全部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试点。经过多年的培训,上海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培训,目前,已注册的全科医生超过4200名。然而,按照国家标准,每万人群配备3名全科医生,上海2300万人口应配有6900名全科医生。与实际数量相比,上海全科医生数量仍有较大缺口。为此,国务院于2012年6月份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新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之前,必须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

有关部门人士表示,当前,上海医学院校输送人才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卫生部门正在努力增加申城高校全科医生培养数量,使全科医生招生数量在医学院校招生不少于20%。另外,为了让家庭医生可亲更可信,上海启动开展家庭医生临床能力培训,2011年8月,首批培训为试点区域的500名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全科医师。培训由全市多家三级教学医院的临床专家担任授课老师,通过实践技能的训练,切实提高家庭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我们期待,每个家庭有负责任的家庭医生,每个人有负责任的健康顾问。

本文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响石潭转载做学习之用,特别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