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技能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通过变化教学媒体、师生相互作用形式及对学生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将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课堂学习气氛的一类教学行为。
(1)教态的变化:教态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声音等非语言行为。教态的变化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变化其声音、手势、眼神及身体运动等,如移动身体的位置、变化身体的局部动作或面部表情、改变声调和语速等,以达到刺激、吸引学生的目的。
(2)教学媒体的变化: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媒体,触觉、嗅觉及操作接受、理解和掌握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适当变化教学媒体,如投影与板书交替使用等,可达到缓解学生对单一教学媒体的疲劳,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3)师生相互作用形式的变化:教学的过程又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包括: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学生之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如授课与小组讨论交叉进行等,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群体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应针对教育内容的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反应,适当变化教态、教学媒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形式,以保持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和学习动机。就群体健康教育的对象而言,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病人群,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注意力均是有限的,难免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
如果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在讲台上保持一种语调、语速,使用一种媒体进行授课,教育对象缺乏刺激,很难维持注意力,容易遗漏教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影响他们转变态度和认识。然而,如果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恰当地变换身体的位置,时而站在讲台上,时而走近教育对象;时而放慢语速,或提高语音和语调,将授课、影像媒体及小组讨论或活动结合起来,教育对象会不断接受到刺激,激发学习的兴趣,保持注意力,从而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本文作者:黄惟清,响石潭摘录作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