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石潭9月17日,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公布《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2014年10月起全面实施。《意见》说将力争在2015年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全科医生。新农合政策方面,完善县外转诊和备案制度,除急诊外未履行转院手续的越级诊治原则上不予报销。城镇医保政策方面,对于按规定履行了转诊手续的参保人员转诊后住院报销比例提高3-5%

  作为分级诊疗中重要环节的双向转诊,省卫生计生委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确了9种可转往上级医院治疗的情况,包括患者在基层首诊后,如果有涉及医疗服务内容超出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具备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或手术资质的等。

  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基层首诊,基层首诊是指当群众看病时,就近选择居住地或病发时地域所在的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就医。在没有优质的分级医疗制度的情况下,患者不得不大量集中到高等级医院看门诊,漫长的挂号、短暂的诊疗,部分医疗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就诊体验的下降。在医疗体制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患者的就诊至少80%以上是在家门口的诊所完成。分级医疗制度的核心是由基层全科医生首诊判断病情,处理大部分常见疾病,对于少部分需要大型综合医院进行处理的疑难杂症进行转诊。首诊只挂全科医生的号,既省了医疗费用也省去了排队等候的烦恼。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也可以腾出手脚,提升患者的问诊品质。

  目前分级诊疗制度正遭遇全国性的困局,首先面临的就是巨大的人才缺口。按照原卫生部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全科医生将达到30万人以上,占医生总数50%以上,然而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人数仅7.8万人,占医生总人数的比重仅3%。

  据成都市卫生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3月前,成都市注册的全科医生人数不足百人,依据当时的成都人口计算,每万人应当有1-2名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应当有1400名。实施上,成都全科医生的中央项目培训人数是按照每万人两人的标准设置的,且培训通过率不低,但最终选择成为全科医生的人凤毛麟角。一位参加培训的准全科医生告诉记者,“全科医生基层最需要,但待遇、技术提升等都不如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对经过多年苦学的医科学生来说,肯定不愿接受。”这是一个“面包和理想”的难题。此外还有一些市民认为,社区医院缺少医疗设备,可以选择药品很少,缺乏便捷度。

  四川省卫计委表示,10月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后,力争2015年实现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全科医生。为了推进基层首诊制度,四川卫计委表示,将加大基层卫生计生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力度,3年内按核定编制和岗位补足配齐人员。开展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工作,2014年招聘200名特岗全科医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省卫计委表示,将在建立全面的分级诊疗制度后,全面制定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制定基层医疗机构适宜技术推广意见,适当放宽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相对成熟的二、三类技术的条件,提高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部分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为了支持分级医疗制度,在维护国家基本药品制度的同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以从医保、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中,配备使用一定比例国家基本药品报销目录外的药品,以丰富基层药品的配备。

  为保证在基层就诊的患者能及时转往上级医院,每所基层医疗机构都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位置与至少2所以上二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每所二级以上医院应至少与辖区内5所以上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协议签订后,各医疗机构应按照《分级诊疗指南》和《手术分级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分级诊疗和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此外,部分地区也可根据医院等级间的上下关系在行政区划内进行双向转诊。

  各级各类医院要优化双向转诊服务流程。医疗机构要在门急诊挂号室、取药处、入院手续办理处、出院结算处等区域设立专门的双向转诊患者接待窗口。双向转诊协议中的上级医院要优先保障转诊患者预约诊疗服务,要将30%的专家号源预留给签约下级医院,并派驻专家到下级医疗机构设立延伸门诊或延伸病房。

  双向转诊医院共享病历信息,转诊患者病历信息实行转诊医院负责制,上转患者时,下级医院机构要将患者的病史、病历、诊疗等情况转送到上级医院,下转患者时,上级医院要将患者治疗诊断、愈后评估、辅助检查、后续治疗康复方案提供给下级医疗机构。

  为加强分级诊疗,加快形成合理的就医格局,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构建起10大区域医疗中心,即以部省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主的省级医疗中心和川东北、川西北、川北、川东、川南、川中南、攀西、西康、天府新区9大区域医疗中心。省卫生计生委提出了“一二三十”分级诊疗网络体系建设思路。即建立一个省级中心和九个区域中心两个层次,其中将华西医院、省医院、省肿瘤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和华西第四医院等省部级综合、专科医院作为全省第一层次医疗机构,以解决全省第二层次医疗机构无法处理的疑难危重疾病。

  将市(州)区域医疗中心划分九个区作为第二层次医疗机构,主要解决所属地区的疑难危急重症。通过分级医疗工作的推进,逐步建成覆盖省、市、县的三级分级医疗网络。采取区域划片的方式,全省建立十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全省还将建设覆盖各市(州)、县(市、区)及其以下各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监护、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和远程信息共享等远程医学活动,全省将建立一个远程会诊管理平台,可实现会诊安排等功能。

响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