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这段时间异常思念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响石潭”。甚至想从网络上找一些关于此潭的图片也是颇为困难,能看到的则是同名不同地的。看不到今身,只能探究过往,拨开尘封的“响石潭”历史。据《醴泉县志》记载:“此潭怪石嶙峋,水中突立,河水自上而下呈瀑布状,砰砰有声,土人呼为响石潭”。

查看响石潭所在河流泔河相关信息,可以看到“泔河在铁佛乡南北村河道,1950年代前有东响石潭(瀑布),当地人听水声以占风雨,今水微潭废。”不过这里记述的应该是乾县响石潭,那么回到礼泉响石潭,踪迹如下。


《礼泉县志》记载:

浪水,就是前面说的承阳山下牛鼻窟窿出来的水,又名雨水谷,过去人们在那里修筑的水磨,最后亦注入甘河,石泉村应该与之有关,浪水浅而清澈,多小鱼,其上流所经俗号“响石潭”,水激石横,涛沫飞溅,奔流环绕自成瀑布形者,最为奇观。可惜的是,地处荒僻,没有高人雅士来此并留下美好的诗篇。浪水两岸,土壤肥沃,事宜种植梨树,味道香甜可口,当地百姓常常拉到长安城去卖。

康亦庄先生的《烟霞记游》记载:

我籍属礼泉响石潭,而烟霞洞则在九宗山。隔河相望的两个乡镇,名字都极富道家气象。响石潭,潭已废,只空留一个名字让后人向往。流泉究竟如何地乱珠投盘,澄潭又如何地静影沉璧,只好付之阙如不得而知了。

李彦广先生《故乡,那条小河》记载:

从石泉的“黑牛鼻窟窿”出发,小河以居高临下之势,滔滔汨汨,沿万古峡谷向南流去。全长不过四十里,与泔河交汇,流入泾河……在小河中段,河谷纵断的落差造就了一处自然奇观,一处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幽幽佳境¬——响石潭。

祖籍醴泉的清末进士宋伯鲁在其所著《还读斋杂述》(卷六)中就有关于醴泉响石潭的记述,可惜,我未见到其文,但从而可见响石潭在人文地理上对后世的影响。响石潭,就在我村东边的河谷中。……沿着芳草萋萋的河岸,朔流而上,转过一个高高的崖坎,抬眼望去,瀑布如帘从二丈高的断崖上倾泻而下,像母亲梳刷的经线,又像从高处绽开了一疋无尽的白练。

走近瀑布,峡谷中森森然,凉气逼人,高崖耸立,如巨人对峙;怪石交错,似刀矛挺立,使人望而生畏。飞瀑湍流,撞击在一块巨大的石磐上,溅开一个硕大的玉莲,落瀑击石的吼声在深谷回荡,如风捲深林,如雷鸣九天,天长日久,巨大的冲击力,把那坚硬的磐石也打开了一个十字裂纹。河水在此形成一片直径约二十多米的小湖泊,绿水微波,深不可测,这就是响石潭。在这里任何伟大与狂傲都不值一提了,唯有深邃、悠远与力量,震撼与勇气扶摇于天地之间,以至于我在后来的守边之夜,聆听脚下那滔滔的黄河急浪时,也似乎听到了响石潭的吼声。

响石潭固然奇绝壮观,然而在响石潭东西两岸还有四处景观,却也被岁月蒙上了一层神秘与诡异。

一曰“金香炉”。位于潭东北的崖下,在青石滩上生根矗立,但通身尽是礓石和胶泥凝聚而成,十分坚固,其色金黄,高约一丈,其形恰似寺庙中焚香燃烛的炉子,故名“金香炉” 。

二是“筛子洞” ,在潭的西崖下,有一洞,其状如筛,半淹水中,不知其深远。据传,有一年收麦季节,宁夏来的麦客们在乾县天上村的井边打水喝,有一人不慎将草帽掉入井中,第二天中午赶场经过响石潭时,竟发现自己掉入井里的草帽在“筛子洞”口的水中漂着。又传洞中有金牛拉磨,金蟾守门,神妇神女栖居,修炼成仙,后被西藏喇嘛降入钵盂之中,但这只是传说而已,不过这传说倒增加了人们对此地的敬畏和尊崇。

三有“滴水崖”,在潭西南不远处的高崖耸立处,有一宽约五丈,通深约20丈的崖坳。呈东西走向,南崖下有一道一人多高的礓石坎,布满苔藓,手摸崖坎,不见水渍,但却滴水叮咚,在坎下汇成一清澈细流,蜿蜒入潭中,故称“滴水崖”。真是天工巧成,神乎其神。

四是“牛蹄窝”,位于此坳北边的高崖下,与滴水崖相对,是一状如牛蹄的石泉,不过洗脸盆大小。泉水清碧,亦不知其深,相传是筛子洞中那金牛踩出的蹄印,但牛蹄仅一处,令人费解。然而,谁都宁信其真,不去考究也罢。

上述四处景观与响石潭相依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去时每逢干旱,四村八社的善男信女纷纷去响石潭祈雨拜天,以求年丰。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地积极响应党的“大兴水利”、“大办钢铁”的号召,在响石潭上游筑坝蓄水,从此,小河断流,石潭干涸,潭周围的巨大青石群也被炸毁成了炼钢铁的辅料。可惜一处千古景观,从此荡然无存,唯留下淤泥残石,诉说着那年月的激昂与热烈,无奈与悲哀。历史的浩叹伴随着年深日久,已淹没在各具特色的骤雨飞雪之中了。然而,那飞瀑平潭,神奇怪异却在人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时时萦绕……

近日回乡,听说有人正在破土动工,拟重现响石潭消匿了半个多世纪的旧貌,我不禁为之一振,到底还是有有识之士没有忘却这一曾经辉煌过的自然造物,铸就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不管这些立誓回天的志士仁人是否预先设定了文化的发掘与构建,是否像历史上的官场失意者一样为自己营造一处“退思”式的园林明世思旧,但却仍然可以为当今的旅游休闲者或文化人有了一种本性回归的去处。一处陶冶性情的境地,响日潭将以人们对神异与幽邃的体味重新著称与世。

最后,王雁如女生《追梦响石潭》记载:

当我们进入两个山崖之间狭窄的通道时,便看见西边巨大的横着的砂岩缝隙,离地五十公分的地方,往下渗水,群众把这叫滴水崖。山中的泉水珍宝似的,舍不得汩汩流淌,而是从四、五处输液一样,一滴一滴往下掉,石头上长满绿绿的青苔。再往北走,脚下一股细细的泉水在静静流淌,我们互相拉着跨过流水的沟渠,爬上一个窄窄的陡坡,大约二十米的样子,便到了梦寐以求的响石潭。

当然,响石潭里已经没有水了,但我清楚记得,我那个赵同学写的可是真真切切有清冽的泉水,既然能叫响石潭,可见那水流之大,水声之大。 这是一个相当狭窄的石缝,深约七、八米的样子,面对面能夹下两个人的宽度,石缝的壁是石化了的卵石,有几块较大的石头因耐不住千百年被压制的寂寞而探出头来。抬头向上一望,便是一线天了。

为什么能发出那么大的的声音呢?我暗自思忖:可能是水从六、七米高的地方流下来,冲到崖壁上伸出的石块上,发出的撞击和飞溅声,水落到地上的响声,加上洞内的回声,那声音一定会增大很多,成了当地有名的响石潭!响石潭也因它的知名度而给它所在的乡镇命名为石潭乡。

注:本文实景图片来自礼泉石潭吧,作者:windy静影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