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成都市中心人民公园西北部。1913年,为了纪念四川保路运动中的32名死难者,由张澜、颜楷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士名流联名提议,川汉铁路总公司耗资10000个大洋,在园内修建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纪念碑碑高31.85米,为砖石结构,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组成,设计风格兼具近代西方审美观念和地方民族色彩。

纪念碑

纪念碑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碑座与碑身为方锥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别是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的浮雕图案。碑身四面分别镌刻由吴之英、颜楷、赵熙、张夔阶所书“辛亥秋保路运动死事纪念碑”十字,每字高约1米。东、西向分别是张夔阶的篆隶楷书、颜楷的颜体楷书;南、北向分别是吴之英的楷书、赵熙的魏碑楷书。

碑顶高约6米,上有琉璃瓦顶,二龙戏珠图案和云龙、蝙蝠等装饰。设计和总监工的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王楠先生,双流人。纪念碑基础木桩排打作底,坚固异常,碑身仅四方砖柱屹立,嵌以石块,中空固以木料。1933年8月,四川西部大地震,碑身摇动但并未倒塌。1941年7月27日日寇108架飞机轰炸成都,除宝顶尖略有歪斜外,整个碑体完好。

保路同志会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法令,把川汉铁路修建权收归“国家”,将已允许四川人民入股集资的川汉铁路修筑权拱手出卖给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此举立即激起了人民的巨大愤怒。一场争取路权运动在成都展开,成都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保路运动”。1911年6月,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并发表宣言,号召全川人民起来“废约保路”。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他们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人达数十万计。起先,他们力图把运动控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内。要求人们只求争路,不打教堂,更不能聚众暴动。运动自1911年8月5日始,开始罢市、罢课。8月24日后,运动已席卷全川。1911年9月1日起,四川地区,开始抗税抗捐,组织群众到省总督衙门请愿。

成都血案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代表。随后又下令开枪镇压聚集在总督署请愿的成都群众,当场打死请愿群众32人。接着又在成都各路口屠杀群众,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消息传出后,四川保路运动很快发展到由和平请愿转变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武装起义。

于是,愤怒的群众将各处电线剪断,捣毁电杆,切断通讯。再沿途设立关卡,阻断交通,把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他们决心与这个专制腐败的政府,进行彻底决裂。此时,四川的同盟会革命党人龙鸣剑、王天杰等人,与哥老会等民间团体进行了联合,并将群众迅速组织起来,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爆动。1911到2011年,距今整整100年。

浩浩荡荡的义军开始围攻省城,并阻击各路入川支援的清军,许多军警也随之倒戈,加入到义军队伍中来。四川各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也群起而遥相呼应,清政府急调周边各省区的兵力入川进行镇压。清政府在四川的各级政权在声势浩大的同志军大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直到1911年11月成都宣告独立,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结束。

辛亥革命

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后,清政府为扑灭四川人民起义,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孙中山乘武昌守备空虚领导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专制统治。孙中山先生对四川保路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被朱德誉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1961年7月13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是对四川保路运动的纪念,更是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中国人民在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物证。学习历史,再次回望,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