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 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

  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剂量加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

  (2)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报导认为第一针可打2支(10微克/l毫升)效果更好。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

  (4)对于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在意外接触 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b.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 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 (各20μg)。

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视具体情况并遵医嘱进行,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少部分人可能出现低热、接种部位红肿、压痛等症状,一般均在1~2天内消失,乙肝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有可靠的保证。从免疫效果看,大量研究表明,受种者的抗体阳转率在90%以上,接种疫苗后三年,保护率在80%以上;而且,只要疫苗合用方法适宜,疫苗HbsAg含量足够并稳定,疫苗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由于婴幼儿和成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同,所以有的人打疫苗容易产生抗体,而部分人不会产生抗体。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二种后有50%~70%左右,第三针后90%左右产生抗体。而有的人注射后没有抗体,需要加大剂量注射,但是仍有部分人由于遗传的原因,在多次大剂量注射后仍是无法产生抗体,这类人群要避免和传染源密切接触,以防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