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起,成都市社保局不断推出了针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的利好政策,引导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槛费降至160元,报销比例为95%。此政策以后,中心病床使用率100%,住院人次逐年上升,以2011年为例,已达3926人次。
其次,2008年,成都市社保局又发布了《成都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疾病》管理办法,可对三类共20种疾病进行门诊特殊疾病管理申请,此举减轻了大多慢病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需要长期服药的经济负担,让慢病患者看门诊也可报销。
为了方便居民,2010年起我中心还为慢病居民提供垫付医疗费用服务,由中心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结算,免除居民两边跑的麻烦,即在我中心申请特病,可享受申请、治疗、结算、报销等程序在同一地方完成的方便。10多年前,笔者在县中医院实习时,住院部实行“接班医生-主治医生-科主任”三级医生查房制度,也就说,每个住院患者一旦住院,都要经过这三级医生查房会诊提出诊断、治疗意见,接班医生作为患者的主治医生负责诊疗的全过程。后来到了卫生院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故然没有了综合医院的那种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基本上都是医生与患者“单打独斗”。
笔者认为,这样很不利于基层医生的发展。首先,每个医生形成了在一个单位下的个体,不知道的情况没有商量的地方,容易误诊误治;其次,不容易提高一线临床医生的业务水平,他们靠“自负盈亏”模式去为患者服务,不知道的就会很长时间不知道;最后,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医生单一地为患者服务,病情加重就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怀疑。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己院内人员技术级别定制相应的三级医生查房制度,既符合本院的实际发展,也符合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的建立。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建立后应该备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主持三级医生查房制度的全面工作,包括人员构造、人员级别“升级”等,只要最顶层人员技术级别上升,就要调整相应的三级医生查房构造,这样既与时俱进,又便于每个基层医疗机构都开展。
乡镇卫生院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建立后,形成长效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好处多。
第一,它能提高基层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巴掌拍不响,三个巴掌响当当”。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需要这样的“组合”,形成三级医生“帮扶”机制,“手拉手”的带动模式,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二,自然而然的形成监督机制。三人以上就可以很好的相互监督滥用药物、滥用治疗、滥用检查等现象,不但可以节约医疗资源,而且可以更好的为老百姓健康服务,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抗生素耐药、激素失调、医源性感染等。
第三,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三级医生查房制度,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给患者及家属更多的信任感,避免一些因患者自己疑惑造成的医患矛盾。
第四,加强基层医生的竞争,形成良好的比拼精神。三级医生查房制度自然的把医生的级别公开化,无形的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谁都想站在“顶层”医生级别,从而使基层医务人员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进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优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典型示范作用,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4年开始转型,并尝试创建国家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1年11月创建成功。
笔者现就创建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进行介绍,以飨读者!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了给社区居民提供连续、优质、便捷、无缝的社区卫生服务,自2007年青羊区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索,构建团队式服务模式。我们是以街道、院落作为服务区域,重点开展慢病筛查管理、健康教育、人群健康管理等服务项目,既兼顾团队合作的力量优势,又融合个人的服务特长,极大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据统计,目前该中心共有30名全科医生和护士,按1个居委会配备1个团队的标准,组成7个家庭医生团队。慢病中西医结合干预路径从2009年伊始,该中心借助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面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为慢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可及的中医“治未病”特色慢病服务,在原有完善的“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基础上,我们增加了中医责任医生服务内容,极大的提高了中医“治未病”慢病干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在目前运用社区管理软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融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核心理论于一体的特色慢性病管理模块,实现了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理论与现代全科慢性病管理方法的有效整合。推进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心以“健康青羊、群众充分受益”为目标,积极开展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为人才支撑培养健康大使,打造健康知识一条街,自主开发健康生活工具等“12个1”工程。
目前,已有12名健康大使、200名家庭健康管理员,打造了2条健康知识一条街和1条健步路,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手册、运动和健康器具近1万套。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12个1”为有效载体,推动了辖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成为省级健康示范社区。政府投入2004年中心转型初期,政府投入中仅有区级财政部门拨付的人头经费5元/人,目前已经达到了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的人头经费25元/人,省级拨付的1元/人,市级拨付的3元/人,区级拨付的12元/人。以2011年为例,我中心共收到上级财政拨款1000多万,其中,区级财政为退休职工补偿养老津贴400多万,其余为公共卫生经费,即人头经费已近50元/人。
另外区级财政部门还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人员基本工资,以及家庭医生每月补贴。中心覆盖两个街道办事处,辖2.93平方公里,服务社区居民11.92万人,其中,>65岁老人1.4万,育龄妇女1.4万,<7岁儿童2 409人,低保696人,残疾人343人。中心现有职工168人,其中卫技人员151人,占职工总数90%,有高中级职称41人,大专以上学历124人,占卫技人员82%。中心占地面积3.6亩,业务用房面积6 600平方米,开设有西医全科、预防保健科(包括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康复科、中医科等科室以及康复病区。康复病区设病床120张,主要开展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诊治。目前已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
本文转载自: 中国社区医师,2012年第24期,作者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