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由来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心内科医生牛春峰发表了一条微博:“呼吁取消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分制度,虽然制度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促进我们继续学习。但现在明显变味了,几乎成了一种买卖,让本来就忙碌的医护人员增加额外负担,同时也让倒卖继续教育学分的贩子发了一笔大财。”微博一出,便引起了业内热议,不少医生质疑现行继续医学教育没有根据医护人员需要进行知识的促进与补充,也没有本着为医护人员服务的原则改进考核方式与机制。

  作为医生的考核指标之一,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现实中,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确实存在乱象,取消学分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是应该堵上漏洞、完善细节,让继续教育更加实用,学分获得更加公平,监管体制更加透明。

响石潭

  基层微言

  继续教育应该是福利

  四川省成都市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锐:继续教育效果如何需要一个评价标准,但并不是所有的继续教育都要用学分来衡量。因为现实是一些学分融合在各种动辄上千元的培训中,一些学分隐藏在各类药商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反而正规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比较缺失,这让很多人和学分绝缘,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网上做题购买学分,实属无奈。继续医学教育应该是有关部门为医生提供的福利,而不应该拿钱换学分。希望继续教育来的全是“干货”,拒绝文山会海,拒绝摆形式、走过场。

  对学分加强分类管理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胡成华:学习机会少、实效性不大,这是基层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两大困惑。究其原因,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紧张,不能按时、及时参加学习培训;第二,缺乏针对社区的医疗服务适宜技术培训,很多培训是在大医院层面开展;第三,为了晋升职称,只要能够获得学分,就参加学习或抓学分,学习流于形式,浪费了时间,没有收到实际效果。应加强对本专业知识学分的分类管理,严禁学分买卖。规范授课老师的管理制度,对于为基层医务人员授课的老师给予鼓励和奖励。

  鼓励青年人才授课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万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邱梁金:继续教育学分制不应该取消,必须借助继续教育这个平台来更新知识,提高医疗技术。学分制管理要坚持“按人刷卡”,必须是全程参加,否则不授予继续教育学分。学分制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自学笔记,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知识,先制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写出综述并在科室交流。由全国或省继续教育委员会指定教材、杂志、音像、光盘等,由区卫生计生委统一安排进行;学习后,由区卫计委组织考核并授予学分。组织临床病历讨论会、多科室参与的案例讨论会,并鼓励青年人才授课。

  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蒋春燕:研究提示,近3年内仍有超过10%的精神科医师未参加专业继续教育,原因主要有临床科研太忙、对口专业项目少、形式僵化。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时,医务人员总是把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放在次要位置。可从三方面入手,对现行精神科医师继续教育进行推动和改善。

  一是增加对初级职称医务人员的强制性规定,但可适当降低培训次数、获取学分的要求,形成初级-中级差异化继续教育阶梯型体系,并完善考评机制。二是精神科继续医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建议围绕发展现状,针对不同职称、医院等级、培训需求等,提供个性化培训菜单,丰富现有项目形式,开发针对临床能力提升的实践课程。三是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的项目评价,将继续教育列入专科医院的综合考评内容。

  扎紧篱笆,但不能取消学分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 于学忠

  获得学分途径很多

  医生接受继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用强制的手段来敦促医生学习。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定,无论哪一个级别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每年都要修满25个继续教育学分。原则上讲,医务人员获得学分的途径很多,根本没必要买卖学分。据我了解,获得I类学分的途径主要包括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一般听3个小时的课可以得到一个学分。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各种学术组织举办的年会,也都有学分。通过好大夫等网站答题、网上阅读文献积累时间等,也可以兑换学分。获得II类学分可以通过参加医院的讲座,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某些科室会利用午休时间举办讲座,并对院内外医生免费开放,听一次可以得到0.5个学分或者一个学分。

  用标准杜绝乱象

  但不可否认,实际的继续教育学习确实存在很多乱象。比如,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谁都可以办班、谁都可以讲课;名目繁杂的组织、各个级别的医院都可以举办会议,并向中华医学会及各地分会的继续教育部申请学分。其中有些单位办会的目的不是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而是为了赚钱。很多医生参会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纯粹就是为了拿学分。

  我个人认为,“取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这个说法有点过激。继续医学教育在发展中出现问题,并不能改变医生必须不断学习的职业要求。医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医生固步自封肯定是行不通的,不接受继续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医生确实很忙,用外在约束机制去“逼”着医生学习,肯定有压力,有些医生甚至会感觉被学分压得焦头烂额。但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对于一些没有学习意愿的医务人员来说,也许有了这份压力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应该说,继续教育学分制是一个好制度,不应该取消,而是要堵上漏洞、完善制度。 

  在继续教育学分制领域,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于申办学术会议和学习班的机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资质,缺乏相应标准。第二,对授课老师的资质也没有明确要求。第三,对于具体的办班和学习效果没有验收机制。

  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符合医改需要。我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开展继续教育基地的资质评审,对于什么样的医疗机构能够办班、什么层级的医务人员可以授课,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对于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应该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于违规的机构和个人应该有制约和惩罚措施,以杜绝为赚钱而办班的乱象出现。

  多关照基层医生

  对于大医院的医生来说,要修够学分机会多、相对容易,但对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医务人员来讲,获得学分确实相对困难。在一些穷困地区,医生想要外出开会必须由院长签字审批,但医院确实没钱,没有能力承担医生参会的费用。一些基层医院急缺人手,很多医生没有机会到外面参会进修。由于获取学分的途径少,一些基层医生为了凑够学分,有班就报,比如内科医生去听外科的课,不仅花钱还浪费了时间。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实际困难,医学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应该给予扶持,比如是不是可以免除贫困地区医务人员的注册费;大医院能不能组织一些类似“西部行”的活动,带着学分深入到基层去开展培训。

  另外,建议继续教育学分制采取分层管理,不同级别的医生只需完成相应层面的学习就可以了。比如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要参加全国性的会议获得I类学分确实很难,他们只参加县里或者市里组织的学习就行了。这样,继续教育学分制更方便落到实处,可操作性也更强。(本报记者孔令敏整理 健康报,2014.7.28 第七版)